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身前后名

孙之獬:剃发“积极分子”

历史大观园 身前后名 2020-05-15 15:56:40 0 孙之獬

三百多年前的清朝初期,曾有过一句血淋淋的残酷口号:“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剃发本是满族的习俗,而几千年来汉人信奉《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毁伤”的观念,强制剃发严重伤害了汉人的感情,因为剃发的问题,酿就了无数人间惨剧。匪夷所思的是,“剃发令”的始作俑者,竟然是身为汉人的明朝降臣孙之獬。

孙之獬:剃发“积极分子”

孙之獬当了二十多年明朝的大臣。八旗入关后,孙之獬很快倒戈,带领一家老小热烈欢迎清兵的到来,因为他的合作行为,被清廷封为礼部侍郎。礼部负责主管文化教育事宜,孙之獬积极主动地跟清朝的“先进文化”接轨,并从自身做起,麻利地把前脑门的头发剃得精光,后脑勺拖着根“金钱鼠尾”辫,还恬不知耻地换上了满人的装束,把自己从头到脚、由内而外地完全“满族化”了。

当时,清朝因为刚进北京,天下尚未安定,暂时允许汉臣束发穿汉服上朝,但在朝堂上满、汉分列。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某日早朝,焕然一新的孙之獬施施然跨进金銮殿,非常自然地走向满族大臣的队列。满臣本就自命高贵,一看孙之獬一个降臣汉臣居然堂而皇之地想要站到清朝阵营中,这怎么可以!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大伙顿时群情汹涌,七嘴八舌地叱骂:“你别乱站啊,边儿玩去!”“喂,你是旗人吗?往我们这站干吗?”“滚,滚,赶紧滚。”满臣们你推我搡,把孙之獬赶出满臣行列。

孙之獬糗了,觍着个大脸想悄悄溜回汉臣阵容。这下汉臣又不买账了,纷纷亲切问候道:“哎哟!孙大人,瞧您这身装备,不适宜再在我们这队待喽,您还是上那边去吧!”“就是,就是,哪凉快哪待着去!”“节操何在呀!拜拜了您哪,孙大人!”不由分说,也把他推了出去。

孙之獬崩溃了,站在中间过道左右为难,瞅瞅满臣那边,再望望汉臣这块,好难为情,满朝文武,居然谁也不屑跟他排排站,那他以后还咋混?颜面何存哪!

遭遇这样的尴尬事件,孙之獬再不愤怒能说得过去吗?孙之獬恼羞成怒了,看不起我是吧,那我就争取取消差别,要剃发大家都得剃,谁都没跑儿!孙之獬下班回家后就给摄政王多尔衮写了份“万言书”,大意是:“王爷想想看,社会各界有剃头的,也有留发的,双方彼此看着不顺眼,怎么能和谐共处?我建议应该让所有的人统统剃发留辫,这才是大一统的和谐社会。”多尔衮看后大喜,夸奖说:“真是没想到啊,汉臣中也有如此高觉悟者。”顺势采纳了他的建议。孙之獬行为之卑劣,可说是令人发指,即便是以卖族求荣而闻名的吴三桂,也曾当面劝阻多尔衮不要实施“剃发令”。

六月,清政府颁布“剃发令”。七月,又下令在全国范围内“衣冠皆遵本朝之制”,并且一上来就搞“严打”,规定所有军民十天之内必须剃发变装,否则杀无赦。这么一来,满汉冲突迅速白热化,江南各地掀起血雨腥风,汉人不肯配合,满人便痛下杀手,惨绝人寰的“嘉定三屠”“扬州十日”陆续上演,江南血流成河、尸横遍野。而这一切,都要拜孙之獬所赐。

再说“剃发”积极分子孙之獬,也没捞到好下场。顺治四年(1647年),孙之獬因受贿被人告发,被“双开”后,带着全家老小灰溜溜地回到老家淄川(今山东淄博地区)。当时,山东正好爆发了谢迁领导的农民起义,没多久,农民军攻入淄川,把孙之獬全家七人尽数杀死,将孙之獬活捉,五花大绑关押了十多天。

临刑时,刽子手对孙之獬很是照顾,好你个狗汉奸,出的馊主意害死了那么多人,不死能说得过去吗?为帮助孙之獬“反清复明”,刽子手义务重新给他“植发”,在他光溜溜的头皮上扎出密密麻麻的小洞,一一插上猪毛,孙之獬疼得嗷嗷哀号,刽子手又用针线把他的嘴给密密缝上。最后,遍体鳞伤的孙之獬被凌迟处死。

恰应了“枉为小人”这句俗语,孙之獬“壮烈成仁”后,清廷没有给予任何表彰或抚恤。到了乾隆年间,孙之獬被列入《贰臣传·乙编》,永久被刻在耻辱柱上。顺便说一句,孙之獬的獬,是传说中的一种能明辨是非的异兽,这货的所作所为真是白瞎了这个名字。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shm/123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