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妥懽帖睦尔

妥懽帖睦尔(元顺帝)

末代之汗

妥懽帖睦尔简介

妥懽帖睦尔生平:元顺帝妥懽帖睦尔(1320~1370),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五位大汗,1337~1370年在位,共37年,庙号为“惠宗”,蒙古汗号为“乌哈噶图可汗”,明朝谥号为顺皇帝。他在位期间元朝的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一再激化,最终产生声势浩大的元末农民大起义,以朱元璋为首的起义军在各地推翻了蒙古贵族的统治,最终将他赶出了中原。他是元朝北遁前的最后一位皇帝,此后元朝在北方的朝廷被称为北元。

历史评价:元顺帝并不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他在即位之初的确曾有一段颇思振作的时期,但是很快就不再勤于政事了。他搞木工设计、制作,通晓机械,被人称为“鲁班天子”。进一步来说,当时元朝的社会矛盾已经激烈到无可缓和的地步了,元顺帝本人无力改变这种局面,而蒙古贵族内部的争权夺势、自行其道,也令顺帝无法贯彻自己的号令,更不要说去匡扶天下了。元顺帝在明军大军压境的情形下,自知大势已去,没有做激烈抵抗便放弃了大都。这也让百姓免于战争的死亡和流离。在顺帝北逃之后,元朝的政权没有立刻灭亡,还是存留到了1402年,史称“北元”。

妥懽帖睦尔大事记

1320年 出生。

1330年 遭到流放。

1333年 登基为帝。

1340年 铲除伯颜。

1341年 任用脱脱为相。

1351年 治理黄河,爆发红巾军起义。

1355年 脱脱被杀。

1368年 放弃大都,北逃上都。

1370年 去世。

人物关系

妥懽帖睦尔传记

曲折继位 巩固权势

妥懽帖睦尔是元明宗和世 的长子,当年明宗之弟文宗为了争夺皇位毒死了自己的兄长,妥懽帖睦尔也被视为威胁备受排挤。至顺元年(1330),明宗的皇后八不沙被杀,妥懽帖睦尔遭驱逐,先是被放逐到高丽大青岛(今韩国大青岛,位于黄海之一),后来到了广西静江(今广西桂林),这些地方在当时都是贫瘠之地。文宗悔恨自己毒杀明宗,欲还皇位,遂将皇位还给妥懽帖睦尔。而权臣燕铁木儿对此则十分反对,妥懽帖睦尔当时也身在广西,远离大都。燕铁木儿遂与文宗皇后卜答失里协商,立人在大都的明宗次子懿璘质班继承皇位,是为元宁宗。可惜元宁宗在位仅53天便病死了,卜答失里遂下诏令妥懽帖睦尔继位,遭到燕铁木儿的强烈反对,直到次年燕铁木儿去世,妥懽帖睦尔这才顺利登基。但是作为妥协,他被迫立了文宗之子燕铁古思为太子。

在妥懽帖睦尔即位的过程中,大臣伯颜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在登基后下令封伯颜为中书右丞相。当时燕铁木儿的儿子唐其势阴谋叛乱,顺帝在伯颜的帮助下将其计划挫败了。但是此后伯颜的权势一天天膨胀起来,“独秉国钧,专权自恣,变乱祖宗成宪,虐害天下,渐有奸谋”,他的官衔加起来总共达到246个字,“势焰熏灼,天下之人惟知有伯颜而已”。伯颜专政达7年之久,他着力排斥汉人、南人,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对蒙古贵族内部的异己者也是毫不留情地予以打击。由于他的倒行逆施,湖广、四川、江西、江浙等行省纷纷爆发起义,比较大规模的就有至元三年(1337)的棒胡起义,至元四年的彭莹玉、周子旺起义等。顺帝也无法再容忍伯颜的专权,至元六年他依靠伯颜的侄子脱脱发动政变,剥夺了伯颜的官职,将他贬到南恩州阳春县(今广东阳春),最终伯颜病死于路上。随后,顺帝下令将文宗的神主在太庙中撤除,并将卜答失里和燕铁古思流放边疆,真正完全掌握了政权。

内忧外患 大厦将倾

▲孛儿只斤·燕铁古思(?~1340),元朝皇族

▲《至正条格》封面

在清除了伯颜的势力后,顺帝下令减少宫廷开支,裁减宫女、宦官,并于1341年改元“至正”,任用脱脱为中书右丞相。脱脱宣布“更化”,推行了一系列新政,史称“至正新政”或“脱脱更化”。其主要内容有:恢复被伯颜废除的科举;大兴国子监,置宣文阁,开经筵,恢复太庙四时祭及其他礼仪制度;平反冤狱,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允许民间养马,减盐税,与民休息;编纂《辽史》《金史》《宋史》。顺帝自己也推行了一些良政,包括颁布《至正条格》,以完善法制;颁布举荐守令法,以加强廉政;下令举荐逸隐之士,以选拔人才;派遣使臣在各地巡行,考察地方发展状况,查办地方官员违法犯罪行为;裁减僧尼等。但这些措施并没有发挥作用,没有涉及遏制土地兼并、解决财政危机、消除蒙汉矛盾等关键性问题。它们改变不了元王朝病入膏肓、大厦将倾的实际局面。在脱脱执政的后期,他推行了两条政策,企图挽狂澜于既倒。一是开通黄河河道,治理水患;一是变更钱钞制度,改良财政。可是新的货币由于发行量过大,广大人民加以抵制,于是出现了恶性的通货膨胀,不仅没有对国计民生起到改善作用,还使朝廷的信誉一落千丈。而顺帝虽于至正十一年(1351)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兼总治河防使,昭告中外治理黄河。但是此次治河发动了汴梁(今河南开封)、大名(今河北大名县)十三路民15万人,庐州等地戍军十八翼两万人进行施工,对普通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当时有人作诗云:“丞相造假钞,舍人做强盗。贾鲁要开河,搅得天下闹。”又有《醉太平小令》称:“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最终,以开河变钞为导火索,导致了元朝社会矛盾的总爆发,酿成了声势浩大的元末农民起义。至正十一年,以韩山童、刘福通为首的红巾军在颍州(今安徽阜阳)起事,敲响了元朝灭亡的钟声。

▲河南开封禹王台贾鲁塑像

▲北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1339~1378),北元皇帝

在各地起义风起云涌之际,元朝皇室及蒙古贵族内部亦是争斗不休。顺帝宠爱一位高丽美女奇氏完者忽都,立她为自己的第三个皇后,并立二人之子爱猷识理达腊为太子。但是奇氏心机很深,着力笼络朝中重臣,培养自己的势力。顺帝自己也日渐怠于政事,荒于游宴,对朝政不再关注,加上听信谗言,贬黜了脱脱,使国家大权尽归哈麻、雪雪兄弟。脱脱被流放云南,之后被哈麻毒死。而哈麻、雪雪玩弄权术,阴谋废除元顺帝,结果事败被杀。皇后奇氏不满意丈夫所作所为,希望顺帝退位,由自己的儿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朝臣也分化为两派:一派以御史大夫老的沙、知枢密院事图坚帖木儿为首,拥护顺帝;一派以皇后奇氏、丞相搠思监、朴布华首,支持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两派几乎势均力敌,矛盾急剧尖锐。明争暗斗的内讧造成朝纲混乱,元顺帝的号令已经失去作用,各地守军独霸一方。两个实力最强劲的将领孛罗帖木儿和扩廓帖木儿,于至正二十年开始在中原一带激战。扩廓帖木儿在打败孛罗帖木儿后,又与李思齐、张思道、孔兴、脱列伯四将交兵,前后历时一年,未分胜败。其后扩廓帖木儿干脆抗命朝廷,自行其是,屡次打败朝廷前来征讨的军队。直到至正二十八年,顺帝见扩廓帖木儿实力强悍,无法驯服,遂下诏安抚,复其旧职,命他领兵削除南方起义军。这场混战持续了8年,不仅耗尽了元朝的元气,也为朱元璋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从容备战,次第削平群雄。

▲徐寿辉(1320~1360),元末农民起义领袖

▲郭子兴(1302~1355),元末农民起义领袖

群雄并起 终归一统

至正十一年,北方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及其教友刘福通抓住开通黄河的机会,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军头裹红巾为标志,故称红巾军。当时主要的红巾军力量还包括徐寿辉、彭莹玉一系,郭子兴、朱元璋一系,而在非红巾军系统的起义军中,以方国珍、张士诚两支最强大,活动范围最广。各路义军为争天下霸权,战火不止。

至正十一年十月,徐寿辉称帝,以蕲水(今湖北浠水)为都,建立政权,国号“天完”,改元“治平”。至正十四年正月,张士诚自称诚王,国号“大周”,改元“天佑”。至正十五年二月,刘福通将韩山童之子韩林儿(此时山童已死)迎至亳州(今安徽亳州),建立北方红巾军的政权——宋,建元“龙凤”,韩林儿为帝,又号小明王。至正十七年,张士诚投降元廷,被封为太尉。至正十八年五月,刘福通攻占汴梁,定为宋政权都城。元军于至正十九年八月,攻破汴梁城,刘福通保护韩林儿逃奔安丰(今安徽文寿)。至正二十年五月,陈友谅杀害徐寿辉,自称皇帝,国号“大汉”,改元“大义”。至正二十二年三月,天完陇蜀省右丞明珍建国“大夏”,改元“天统”,自称皇帝,占据全蜀。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自称吴王,进攻安丰,小明王遣人向朱元璋求救。至正二十四年正月,朱元璋亦称吴王,二月,陈友谅子陈理降朱元璋,汉亡;八月,朱元璋令徐达、常遇春率军攻张士诚。至正二十六年十二月,朱元璋部将廖永忠迎归小明王至应天(今江苏南京),途经瓜步(今江苏六合南瓜埠),将其沉死,宋亡。吴元年(1367)九月,张士诚被俘,自缢死;十月,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率军北伐;十一月,方国珍投降,朱元璋此时已经基本消灭了在南方的竞争对手。次年正月,朱元璋即皇帝位,建国号为明,年号洪武。

明洪武元年(1368年)闰七月初一,徐达率军20万自中滦(位于今河南封丘)渡黄河,沿御河,经临清(今山东临清)、长芦(位于今天津境内),向北挺进,一路似摧枯拉朽,锐不可当。七月二十五日,徐达抵达通州,大都门户洞开。元顺帝自知大势已去,于二十八日夜携太子、后妃出建德门,由居庸关逃往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元朝正式灭亡。此后明军攻克上都,顺帝被迫北逃至应昌(今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旗西北达里诺尔西南的达尔罕苏木),1370年,流离失所的元顺帝于应昌去世。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明朝开国皇帝

▲耽于游乐的元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