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容闳

容闳(近代留学生之父)

容闳简介

容闳:容闳是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也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作为中国近代留学第一人的容闳,在近代海外留学史上占据了众多的“第一位”。

容闳传记——

容闳,字达萌,号纯甫,道光八年(1828年)出生于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由于这里离澳门不远,因此,成为中国最早受到西方传教士文化影响的地区之一。道光十五年(1835年),七岁的容闳由于家境贫寒无钱读书,只好跟随父亲前往澳门,到德国传教士在澳门开办的教会学堂去上学。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该学堂更名马礼逊学校,由于香港割让给了英国,学校随之迁往香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该校校长、美国传教士布朗因病提前归国,容闳在布朗的帮助下,与黄宽及黄胜三人前往美国留学。他先读于麻省孟松预备学校,道光三十年(1850年)毕业后考人耶鲁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成为第一位于耶鲁学院就读的中国人。期间,他虽然得到了一些奖学金,但远不够用。读书之余,他常去打工。咸丰二年(1852年),容闳加入美国国籍。咸丰四年(1854年),容闳获文学士毕业,不久回国。

咸丰五年(1855年)三月,容闳回到香港。为了谋生,他曾在广州美国公使馆、香港高等审判厅任职,辛苦奔波了一年多,一无所获。于是又来到了上海,先在海关做事,后当翻译、译书,转而经商,为上海宝顺洋行经营丝茶生意。

咸丰十年(1860年),容闳出于对太平天国的同情,前往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向洪仁玎提出组织良好军队、设立武备学校及海军学校、建立有效能的政府、颁定教育制度等七条建议,但对洪秀全授予一枚四等爵位的官印却坚辞不受。经过七八年的闯荡,容闳已经颇有名气,深得那些洋务官僚的赏识。

同治二年(1863年),曾国藩致函容闳,“亟思一见”。于是,容闳被收留在曾国藩的门下,为筹建江南制造局赴美采购机器,回国后以同知候补江苏。

同治九年(1870年),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容闳为其当翻译,有了和曾单独接触的机会,于是大胆向曾提出了“留学教育计划”。曾国藩非常赞同,立即与李鸿章联合上奏,得到了清廷的批准。容闳被命为“幼童出洋肄业局”副委员,留学事务所副监督。

同治十一年(1872年),容闳奉命率学生三十人赴美留学,任学生监督,兼任驻美副使,长期驻美。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中国幼童留美运动”。

光绪元年(1875年),容闳担任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副大臣,直至光绪七年(1881年)清政府撤回留学生为止。

光绪八年(1882年),由于对洋务派的失望,容闳侨居美国。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容闳介绍孙中山向李鸿章上书。并向张之洞提出筹款购舰以长期对日作战的计划。戊戌变法时期,容闳在北京与维新派交往密切,变法失败后避居上海租界。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容闳参加维新变法活动,失败后随即逃出北京。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唐才常的自立会在上海改称“中国国会”,容闳被推为会长,并负责起草英文对外宣言。自立军起义被镇压后,容闳遭清政府通缉,辗转流亡美国。

民国元年(1912年)一月,容闳致函祝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四月二十一日,容闳病逝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城,终年八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