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岳家军军制

岳家军军制(岳家军兵力与军官编制)

岳家军军制简介

岳家军军制:岳家军是南宋初年由岳飞领导的抗金军队,以牛皋、董先各部义军为主干,后陆续收编杨么等农民军部众,吸收山东两河忠义社梁兴、李宝等,汇成大军。军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金人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语。岳飞执掌的部队,在绍兴年间改编成为鄂州驻屯大军,按现存的记载来看,其军级单位的番号有十二个,分别是:背嵬军、前军、右军、中军、左军、后军、游奕军、踏白军、选锋军、胜捷军、破敌军、水军。

岳家军军制·历史词解——

兵力

岳飞在河北招讨司工作时,即已成为军中将领,并在王彦的率领下进军河北,立下不少战功。但由于当时王彦所率领的河北招讨司所辖部队兵力不过七千余人,作为属下将领的岳飞,所统帅的兵力应是非常有限的。

后岳飞与王彦为优势金军包围,不得已之下众将各自突围,从此岳飞就率领自己属下的官兵开始了独立作战的历程。他先是在河北地区进行游击作战,后又南渡黄河,参加了宗泽组建的东京留守司军,在开封周边与金军强大的骑兵进行了反复交战,遏制了金军对开封的攻势。

宗泽死后,杜充接替其职,负责东京留守司的工作。由于杜充与岳飞是同乡,因此对岳飞非常信任,引以为依靠。岳飞此时所率领的部队,兵力约在两千人左右,是杜充的重要部队。后由于杜充安抚不善,北方形势大变,金军长驱直入,摧毁了一切无组织的抵抗,并在建炎三年渡江南下追击宋朝中央机关。杜充在南京投降金军之后,其主要将领都统制陈淬战死,诸军离散互不能救。

《村医图》,南宋李唐绘

当时,作为断后部队的负责人,岳飞率领部队转战江南,与金军反复纠缠拉扯,拖延了其进军的时间,最后与其他宋军和人民武装将金军逼退至江北。在这个转战于建康、宜兴等地惨淡经营的时期,岳飞通过吸收残兵游勇和人民武装的精华,兵力有了大大的扩充。根据时人介绍,当时其军“精锐能战之士几二万人,老弱未壮者不在此数,胜甲之马亦及千匹”。但是这个数字可能有所夸大,因为在建炎四年(1130年),岳飞就任通泰镇抚使时,自述其兵力“见带军马万余”。兵马万余人和精兵近两万人,数字缺口不可谓不大。在这个时期,岳飞没有遭遇过惨重的失败以致被消耗掉兵力,也没有因后勤的难题和疾病的困扰而使军队大量逃亡,因此原先描述其精锐能战之士几近两万,应是将其军中的后勤辎重人员和逃亡群众中的青壮年都计入统计的结果,而并不是其属下持兵披甲的军人数量。

“今张俊军三万,有全装甲万副,刀枪弓箭皆备;韩世忠军四万;岳飞军二万三千;王躞军一万三千,虽不如俊之军,亦皆精锐;刘光世军四万,老弱颇众,然选之亦可得其半。又神武中军杨沂中,后军巨师古,皆不下万人。而御前忠锐如崔增、姚端、张守忠等军,亦二万。”(《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十)

从兵力万余人,发展到兵力二万三千人,扩充了近乎一倍,可见岳飞在征讨曹成的过程中,获得了不少精兵健马。例如,以力战而亡闻名史册的著名将领杨再兴,就是岳飞从曹成的败军中赦免提拔而出的军事人才。

由于韩京被调任广南东路担任新组建的摧锋军统制,时任神武副军都统制的岳飞又奉命派遣三千人及其家属南下加强韩京的实力。

“诏神武副军都统制岳飞选兵三千人移戍广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十七)

经过调整之后,岳飞兵力略有减少,总兵力大约为两万一千人。

“今计岳飞兵数二万一千有余,除火头、辎重、守寨、疾病人外,实得战士一万五六千人。”(《忠正德文集》卷二)

绍兴三年,按照中央政府的规划,岳飞先后收编了由北方义军、伪齐溃军等杂牌部队转为官军的李山部、傅选部、牛皋部、董先部、李道部等小股军队,兵力又有所增加。

“飞今见管军马,兼拨到牛皋、董先两项共一千余人,合飞本军都计二万八千六百一十八人,辎重、伙头占破在内。”(《金佗粹编》卷一十八)

绍兴四年,岳飞率领经过加强后的兵力,出兵荆湖北路,击败了军贼李成与金军的联军,收复了襄阳、郢州、随州、唐州、邓州、信阳军等“襄汉六郡”之地。战后岳飞的差遣升级为“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由于防区面积变大,原有的三万部队要同时满足对抗金军和平定叛乱的目标,就开始显得过于紧张了。

但是情况很快有了明显改观,绍兴四年,岳飞讨灭勾结伪齐意图威胁下江防线的钟相、杨么起义军(时钟相已死),“得丁壮五六万人,老弱不下十余万”,兵力遂得到极大的补充和增加。此外,在作战前后,南宋中央机关还将荆湖南路安抚司的任士安部、郝晸部、王俊部、焦元部,以及江南西路安抚司的祁超部、高道部、丘赟部,还有张浚都督府的左军杜湛部等共计两万数千人均补入神武后军番号之中,由岳飞统帅。此时岳飞统帅的兵力已经达十万人左右。

之后,岳飞部的兵力大体在十万左右浮动,再无大的变化。例如《独醒杂志》在卷七就记载:

“绍兴六帅皆果毅忠勇,视古名将。岳公飞独后出,而一时名声几冠诸公。身死之日,武昌之屯至十万九百人,皆一可以当百。”

岳飞部兵力之雄厚,对比一下同时期其他将领的军队,不难看出差别来。

先以与岳飞齐名的韩世忠为例。韩世忠在绍兴二年时,有兵约四万人,岳飞其时尚只有二万余人。绍兴三年,韩世忠的兵力在四万四千人到五万人左右,岳飞其时尚只有二万八千人。绍兴五年,王躞罢职,其军一万五千人归属韩世忠统领,其时韩世忠应有兵力约五万九千人到六万五千人,至少也有六万上下的兵力,而岳飞的兵力则已达到十万之众。绍兴十一年,岳飞在点检韩世忠其军的兵籍时,发现韩世忠部实际兵力只有三万人左右。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可能是韩世忠虚占兵籍或把老弱计算在内的缘故。

再来看同为“中兴四将”的刘光世的兵力。刘光世乃西军将领刘延庆之次子,但其拖拉的作风克死了其父刘延庆、其兄刘光国,偏偏绰号不是“二将军”或是“二师兄”,时人竟呼其为“三将军”。他病退时,兵力约为五万二千三百一十二人。

岳王庙里的岳飞塑像

最后一位“中兴四将”是张俊。张俊部在绍兴三年有兵力三万左右,是诸军中仅次于韩世忠四万人的部队,该部武装情况较好,铠甲、弓弩等均比较齐备。绍兴三年到绍兴四年,他先后收编不少散兵游勇,兵力至少扩充了两万三千多人。在绍兴七年,他又收编了王德部八千人。至其上缴兵权前往中央任职时,其部总兵力有八万人之多,为数亦不算少。

除开当时位列“中兴四将”的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张俊外,能成为“中兴名将”的还有吴玠(弟吴璘)、刘锜、杨沂中等人。此数人中,以吴玠部兵力最为雄厚,他收拢了富平之战后北宋关中地区的西军残兵,总兵力达到七至八万人左右。刘锜部的主要来源是另一位抗金名将王彦的部曲“八字军”,其军中战士连同辎重、伙头、老弱家属在内共计两万人,实际作战人员不到一万人。杨沂中则情况比较特殊,他最初统帅神武中军时兵力不过五千,但由于他亲近宋高宗赵构,其部被赵构当成亲信卫兵,兵力迅速膨胀到三万人以上,甚至可能达到了五万至六万人。绍兴十一年后,其他诸军都被削减兵额,唯独其部兵力继续增加,最终达到了七万人左右。

由此不难知道,岳飞部兵力十万余人,在中兴诸将中是最为强悍的。同时他所设防的荆襄地区又是位处建康、临安上游,自古以来就是南方政权的“上流利害”之处。在历史上,每次金军进军淮西,南宋中央政府均急切召唤位处上游的岳飞率部来援。南宋晚期遭遇军事灾难,防线无法维系,也是因为丢失了荆襄地区,导致京湖、两淮、川边一体化防线出现无法填补的巨大空档。因此,能镇守此处的,历来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将领和军队。由此不难看出南宋政权对岳飞倚重之深。

难怪在岳飞去世多年以后,经历过靖康国乱并在宋孝宗时任吏部侍郎的李椿如此感慨:

“昔年岳飞一军,纪律最严,隐然若长城。”(《历代名臣奏议》卷八十九)

军队编制

南宋与北宋,虽名号法统相继,独裁者的血缘一脉相承,但具体到军政的体制,就有一定的区别了。例如,北宋时的军政,沿袭五代后周的体制,以枢密院掌军政,三衙掌军令,互相牵制。枢密院掌握人事、福利、战略规划、情报、后勤、军事合作(盟友)等军务工作,其形态和组织方式颇为类似近世总参谋部的雏形。三衙则直接掌握实兵,负责部队的日常训练、作战等军务工作。国内禁军多以“驻泊”“屯驻”“就粮”等组织形式(中后期则为“系将”“不系将”“在京”等组织形式)分为不同军号,并归属三衙。

然而,由于靖康之变,北宋政权崩溃,原驻扎在东京、河北、河东、陕西等六路的禁军的管理体制大多不复存在。南宋中央机关不得不在几乎为零的基础上,以残余部队和各地自发进行抵抗的人民武装为核心,重新编练新的军队,由此带来了全新的军政体制。

原有的三衙体制以及军号大多得到了恢复,但三衙不再掌握南宋国防军的全部兵力,而是仅仅掌握其编制内的兵力,作为国防军的一部分存在。同时,国防军的主力则是由驻扎在各地的“驻屯大军”组成。因此,南宋的军官编制自然就呈现出与北宋迥然不同的形态来。

以下是南宋中期三衙诸军和在镇江地区驻扎的两支驻屯大军的详细编制表:

 

南宋中期殿前司的详细编制

注:序号1—6的部队总计2000人。序号7—16的部队(不含水军),在乾道元年(1165年)时总计有73000人,乾道七年(1171年)时有战马4800匹,绍熙五年(1194年)时有战马10700匹(缺2200匹),嘉泰四年(1204年)时有战马10900匹(缺马2000匹)。序号17的部队在宝祐二年(1254年)时有2800人,咸淳四年(1268年)时增加7200人,总计10000人。

 

南宋中期马军司的详细编制

注:序号1—3的部队总计1000人。序号4—9的部队,在乾道六年(1170年)时总计有30000人、2700匹马,初驻临安,乾道七年(1171年)时改驻建康。

 

南宋中期步军司的详细编制

注:序号1—7的部队总计4600人。序号8—13的部队,成立于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乾道二年(1166年)时有21000人,后增至23000人;绍熙五年(1194年)时,有战马2500匹;嘉熙二年(1238年)时,本司共有13600人,另有老弱、疾病、借调、出差的5000人,驻采石3000人。

 

南宋中期建康府驻扎御前游击诸军都统制司的详细编制

注:序号1—4的部队,宝祐四年时的兵额总数为4000人,开庆元年增募,含序号5的部队总计有12412人。

 

南宋中期建康府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司的详细编制

注:该部队在乾道六年(1171年)时兵额总数为50000人,有马5087匹。淳熙十二年(1185年)检点时,在籍46296人,马6370匹;后又检点,实际校阅11458人,马2000匹。

通过以上统计,我们可以计算得知,三衙诸军的总兵力约为十四万三千六百人(含殿前司水军)。除开因为仪式性的需求而保留的“北宋旧制”的七千六百人以外,其余的三衙诸军总兵力为十三万六千人。这些兵力分属二十三个军级单位。以记载比较详细的马军司为例来看,每个军有统制一人为总负责人,其助手为统领,各军下还有将级编制单位,其下大致有正将、副将、准备将各一人。

但是,三衙只辖有其编制内的二十三个军级单位,并不对其他的驻屯大军有直接的管辖关系。例如后面所举出的“建康府驻扎御前游击诸军都统制司”与“建康府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司”所辖有的十一个军级番号,均归其各自的都统制率领,有各自的都统制司,其属下的各将级单位中的正将、副将、准备将等,也与三衙没有直接的管辖关系。

岳飞执掌的部队,在绍兴年间改编成为鄂州驻屯大军,按现存的记载来看,其军级单位的番号有十二个,分别是:背嵬军、前军、右军、中军、左军、后军、游奕军、踏白军、选锋军、胜捷军、破敌军、水军。

持斧宋甲士

如按照前面我们所分析的军官编制来推测,岳飞部在拥有十万人的情况下,有十二个军级单位,则应有统制级军官十二人,统领级军官十二人,总计二十四人。

但根据文献记载,岳飞部在绍兴九年有统制二十二人、统领五人,总计二十七人,略大于我们的推算。这可能是有些军没有设置统领,而以统制级的“同统制”军官作为统制助手的缘故,由此不难推断,这些军级单位兵力并不平均,兵力或多或少,主官的级别也或高或低。

还是在绍兴九年,岳飞部有将级军官二百五十二人,按照一将级单位编制三人,正将、副将、准备将各一人的规律,则不难推测出岳飞部有八十四个将级单位,全军十万人且在将级单位兵力分布比较平均的情况下,一将级单位兵力则为一千一百九十人左右,大约相当于北宋后期的三个指挥 。而将级军官,则约略相当于北宋时期的营级军官“指挥使”。

至于将级军官之下的部将、队将等,则约略相当于北宋时期指挥使下属的都级单位以及都级单位下属的战队级单位的指挥官,属于军队指挥系统中的基层军官乃至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