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长江巡逻队

长江巡逻队(“江河密探”)

长江巡逻队简介

长江巡逻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武力打破中国的闭关自守。在此后将近100年的时间里,西方列强利用各个不平等条约,攫取了整个长江江段的航行权和沿线通商特权。悬挂着各国旗帜的炮舰在长江上横行霸道,成为旧中国苦痛的记忆之一。这其中,就有挂着星条旗的美国长江巡逻队。这里通过长江巡逻队来重述那段纷乱的历史。

长江巡逻队·历史词解——

image

“海伦娜”号小型巡洋舰,通常配给华南巡逻队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武力打破了中国的闭关自守。1842年的《南京条约》规定清政府为贸易开放沿海五个港口:宁波、厦门、上海、福州、广州,从此开启了西方列强百年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侵略。长江是中国的命脉,江面宽,航道深;上游成都是天府之国,中游湖广是鱼米之乡,下游南京、上海更是商业和财富的中心。所以从1842年开始,英国军舰就驶入了长江。随后,列强利用各个不平等条约,逐渐攫取了整个长江江段的航行权和沿线通商特权。他们以保护侨民、商船,打击盗匪活动的名义,行搜集情报、保障特权之实,开始派遣军舰进入长江,长期驻扎、巡逻,实施“炮舰外交”。就此,悬挂着各国旗帜的炮舰在长江上横行霸道,成为旧中国苦痛的记忆。这其中,就有挂着星条旗的美国炮舰……

楔子

1901—1942年的42年间,美国海军在中国的长江上一直都保持着一支炮舰舰队。名义上支持和保护美国的平民、商业界人士、传教士,实际上是美国外交手腕的一种武装(即“炮舰外交”)。可以说,这些长江炮舰是美国维护其亚洲殖民利益的重要一环。

之前的1900年,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中规定,各条约国的国民和商业关系,均接受该国自己法律的管辖。同时,他们还在中国建立各国的通商口岸(港口)、租借地和特许权地。这些外国人的领地遍布旧中国的海岸和东部地区,并处于常驻外国领事的控制之下。在各条约国的领地内,有贸易公司、官员和警察,有些国家甚至常年保持着军队(包括正规军和地方志愿兵两种)。

当时中国的交通尚处于原始状态,现代化铁路严重不足,所以旅行和商业活动都发生在沿着江海的主要城市。正因为如此,条约中特别强调各国可以在中国的主要江河上保持海军存在。从19世纪3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海军部队一直在亚洲驻扎,几乎从无间断。当时,美国海军还没有像目前这样覆盖全球,但是作为执行美国对华政策的主要工具,美国亚洲舰队从一开始就几乎是一刻不停地在中国从事各种外交活动和作战活动。1854年,美国海军“阿什洛特”号军舰首次在长江执行“巡逻”任务。19世纪末的时候,美国虽然在中国没有租界或海军基地,但也已全面利用当时局势带来的所有好处,推进了美国商业和教会利益的扩张。并且,美国根 据1858年的《天津条约》和1869年清政府与奥匈帝国签订的条约,认为美国海军军舰有权在中国内河自由航行,有权访问各个港口。

美国海军在长江的第一艘内河炮舰是一艘南北战争时期的明轮炮舰,即第一代“莫诺卡西”号(USS Monocacy),该舰于1889年被派来中国,成为美国长江巡逻队的第一艘军舰,1914年它被第二代“莫诺卡西”号取代。不过,总体而言,当时的美国亚洲舰队都是一些远洋舰船,无法深入航行到中国江河的上游。

在新旧世纪更迭之际,1898年的美西战争让事情发生了变化。

战争中,美国先后向香港和马尼拉派遣了乔治·杜威海军准将率领的海军分舰队。这支舰队在马尼拉击败了西班牙舰队,美国由此把菲律宾群岛占为己有,使其成为美国在远东地区推动军事和商业活动的一个作战基地。

image

第一代“莫诺卡西”号,是一艘建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明轮炮舰

20世纪初的美日合作与协议

20世纪的头25年里,美国认为日本对菲律宾造成的威胁最为严重,因此试图同后者建立更为紧密的关系,借此来保护菲律宾群岛。1905年,双方签订了《塔夫脱—桂协定》,1908年签订《罗脱—高平协定》,1917年签订《兰辛—石井协定》。美国想通过这些协定使日本承认美国对菲律宾拥有主权。作为交换,日本对朝鲜和中国的各种欲望,美国将予以默许。

同时,这场战事让美国缴获了不少西班牙的舰船。因此,美国海军指派一支由被缴获的西班牙炮舰组成的小舰队,从现今的菲律宾群岛转移到了中国,在之后的25年中,美国在中国江河上的控制力就是靠着这些美西战争的战利品来支持的。这支舰队包括“卡亚俄”号(Callao)、“埃尔卡诺”号(Elcano)、“基罗斯”号(Quiros)、“萨马”号(Samar)、“帕潘噶”号(Pampanga,实际隶属华南巡逻队)、“比利亚洛博斯”号(Villalobos)炮舰,以及“阿拉瓦将军”号(General Alava)武装货船和“庞培”号(Pompey)运煤船。不过,这些老式的、动力和武器不足的炮舰,吃水在长江中显得过深,根本无法执行在长江上游的任务。跟当时世界主要海军力量派遣到长江的军舰相比,显得非常蹩脚。这些炮舰所配备的武器大部分是各种各样老式和过时的舰炮,口径从25.4毫米、76.2毫米到101.6毫米不等(“埃尔卡诺”号的主炮就是101.6毫米)。

第一代美国长江巡逻舰队

美国海军期望这些过时的炮舰可以在中国的动荡地区长期驻巡。由于当时中国通讯和交通非常落后,传递商业和军事讯息常常是个很大的难题,各国派遣的内河炮舰往往还充当“耳目”的作用,承担着获取中国和其他国家情报的任务,所以美国海军长江巡逻队的舰员们也自豪地称自己为“江河密探”。下面笔者将介绍一下这些“江河密探”船的情况,以及其承载的美国在菲律宾和中国的殖民活动历史。

“卡亚俄”号

该舰于1888年在菲律宾的甲米地(马尼拉造船厂)建成,随即加入西班牙海军在菲律宾群岛的殖民地舰队。该舰属于萨马岛级(Samar Class)炮舰,排水量280吨;长36.27米,最大宽度5.33米,吃水深1.98米,无装甲防护。动力系统为2台蒸汽机、2台锅炉,驱动2个螺旋桨,共250马力,航速为9.7节。编制35名官兵,装备1门87毫米后装滑膛炮、1门37毫米加特林炮,载煤量32吨。1898年4月,美西战争开始的时候,“卡亚俄”号正在给一艘围绕吕宋岛航行的邮轮护航。1898年5月12日,“卡亚俄”号驶进马尼拉湾港口。由于联系不畅,舰上的人并不知道西班牙和美国已经宣战。他们更不知道,在11天前的马尼拉湾战役中,美国海军准将乔治·杜威(George Dewey)率领的美国亚洲舰队(American Asiatic Squadron)已经摧毁了西班牙海军少将帕特里西奥·蒙托霍(Patricio Montojo)率领的西班牙太平洋舰队(Spanish Pacific Squaron)。

就这样,“卡亚俄”号大摇大摆地驶入港口,很快就被还停泊在港内的杜威舰队发现。杜威派出“罗利”号巡洋舰(USS Raleigh)抵近侦察,当发现这是一艘西班牙军舰的时候,“罗利”号、“巴尔的摩”号巡洋舰(USS Baltimore)和“奥林匹亚”号装甲巡洋舰(USS Olympia)都朝着“卡亚俄”号猛烈开火。“卡亚俄”号上面的舰员完全被打蒙了,一开始还以为是蒙托霍舰队在做火炮射击练习,但很快他们就意识到自己遭受了攻击,而且完全处于下风。在这种绝境中,“卡亚俄”号打出白旗,向“罗利”号投降。“卡亚俄”号的舰员被美军俘虏,但很快就在甲米地被释放上岸。后来据说其指挥官被西班牙当局判处死刑,因为他没有反击就向美军投降。“卡亚俄”号炮舰则立即被美军使用,由B.塔潘中尉担任舰长。

1898年7月17日,该舰正式加入美国海军,保留原名,被命名为“卡亚俄”号炮舰(USS Callao),舰长仍然由B.塔潘中尉担任。在美西战争剩余的时间内,“卡亚俄”号炮舰都担任杜威准将的旗舰“奥林匹亚”号装甲巡洋舰的护卫。

在1898年8月13日美军攻占马尼拉的行动中,“卡亚俄”号负责支援左翼陆军登陆,其有效的炮火支援是登陆成功的关键之一。战争结束后,“卡亚俄”号炮舰在菲律宾群岛执行巡逻任务,从事打击走私、搭载陆军对菲律宾抵抗者进行武装侦察、运输部队、炮击反抗者等活动,直到1901年暂时退出现役,在甲米地进行大修。期间,该舰更换了装备,主要是加强了火力,将火炮更换为4门3磅炮和2门1磅炮。1902年12月20日,“卡亚俄”号炮舰重新投入服役,先是在菲律宾群岛之间运送物资,直到1903年2月,该舰随一支小舰队一起来到香港,从此开启了一段传奇的历史。

此后的13年中,“卡亚俄”号炮舰成为美国海军长江巡逻队的一员,和其他几艘美西战争中俘获的西班牙炮舰一起,在中国的河流和海岸配合美国亚洲舰队,执行护侨、训练、演习、访问等任务,在动荡的旧中国维护美国的殖民利益。

1916年1月31日,“卡亚俄”号炮舰在香港退役。随后航行至菲律宾吕宋岛的奥隆加坡,在那里被闲置起来。1920年7月17日,虽然处于闲置状态,“卡亚俄”号还是作为巡逻炮舰得到PG-37(Patrol Gunboat 37的缩写,意为巡逻炮舰)的舷号。1921年,“卡亚俄”号被改装成一艘渡轮,重新投入现役,舷号YFB-11。之后它作为菲律宾第16海军军区的渡轮使用,直到1923年9月13日在马尼拉报废出售。

“埃尔卡诺”号炮舰

该舰于1885年在西班牙加的斯(Cadiz)的一家兵工厂建造,随即被西班牙海军派往马尼拉港,在那儿驻守到1886年9月26日。美西战争爆发后,“埃尔卡诺”号炮舰主动出击,于1898年2月26日在巡逻中俘获了美国“巴克·萨拉克”号(Bark Saranac)货轮。当时“巴克·萨拉克”号在船长巴纳比的指挥下,正从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运送1490吨煤到菲律宾的伊洛伊洛(Iloilo),这些煤是供美国海军准将乔治·杜威的舰队使用的。1898年5月1日的马尼拉湾海战中,“埃尔卡诺”号在突围的时候被美军俘获,随即在1898年11月9日被正式移交给美国海军使用。美国海军保留其原名,将该舰置于菲律宾甲米地的海军码头,作为殖民地炮舰使用。1902年11月20日,该舰被美国海军正式命名为“埃尔卡诺”号炮舰(USS Elcano),得到了38的舷号,第一任舰长是A.G.温特哈尔特少校。该舰排水量630吨;长50.44米,最大宽度7.9米,吃水深3米;主机功率1200马力;动力系统由2台立式复合蒸汽机和2台单端苏格兰水管锅炉组成,驱动2个螺旋桨;航速11节。在西班牙海军中服役的时候,该舰的编制舰员为115名;转入美军之后,为103名。武备方面,最初装备4门4英寸(101.6毫米)炮,以及4门6磅(57毫米,2.24英寸)炮;1918年经过改装,该舰保留原有的4门4英寸炮,将4门6磅炮换成4门3磅(47毫米,1.85英寸)炮。

1902年12月26日,“埃尔卡诺”号炮舰离开马尼拉,和同样是从西班牙舰队俘获的“卡亚俄”号、“比利亚洛博斯”号炮舰及“庞培”号运煤船一起驶往中国。这支小舰队于1903年2月才到达上海,成为长江巡逻队的主力。这支小舰队也是后来专门组建的长江巡逻队的雏形。

image

“埃尔卡诺”号炮舰

不过,“埃尔卡诺”号并不适合在长江执行任务,因为这种炮舰是为远洋航行设计的,吃水过深,而且火力很薄弱。1907年10月20日之前,“埃尔卡诺”号一直以上海为基地执行 任务。之后,它经过长途航行回到甲米地,并在该年的11月1日退役。1910年12月5日,美国海军再次启用已经封存的“埃尔卡诺”号。1911年3月,它重新回到中国,在一战爆发之前,一直以厦门为基地执行巡逻任务。1917年4月,“埃尔卡诺”号回到马尼拉,然后在马里韦莱斯港、巴丹半岛和柯里基多岛之间巡逻,直到战争结束。1920年2月3日,“埃尔卡诺”号返回上海,重新加入长江巡逻队。7月17日,美国海军重新赋予其PG-38的编号。1921年7月,该舰支援了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宜昌的登陆行动,而且在1922年9月之前一直驻泊在那里。1927年3月24日,在“南京事件”中,“埃尔卡诺”号参与了炮击南京美孚山(Socony Hill)基地的行动。英国军舰和美国亚洲舰队的驱逐舰“诺亚”号也参与了这次行动。炮击长达1个小时,造成了大量中国军民伤亡。

image

航行在九江附近江面的“埃尔卡诺”号

1927年11月,“埃尔卡诺”号来到上海,成为江南造船所(江南造船厂的前身)专门为长江巡逻队建造的新型炮舰的接收船,舰上搭载着为新炮舰配置的水手。新型炮舰服役之后,“埃尔卡诺”号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1928年6月30日,“埃尔卡诺”号从美国海军退役。10月4日,它作为靶舰,在一场射击练习中沉没。

“基罗斯”号炮舰

该炮舰是一艘双桅纵帆复合动力炮舰,专门为西班牙海军设计,1894年6月在香港由黄埔船坞公司(Whampoa Dock Company)建造,1895年初下水,1898年在马尼拉被美国陆军俘获。该舰排水量350吨;长44米,最大宽度6.93米,吃水深2.36米;航速11节;编制舰员57人。武备方面,装备2门6磅炮、2门3磅炮。1900年2月21日,“基罗斯”号被移交给美国海军,随即于3月14日在甲米地海军码头投入服役,首任指挥官是P.J.威尔里奇中尉。在美国入侵菲律宾的战争中,“基罗斯”号主要负责支援陆军,沿吕宋岛东海岸运送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封锁反抗者的村庄,还对沿途航线进行水文测量。随后,该舰转到乌干港(Ulgan)的海军站点进行巡逻。在1901年10月6日以前,“基罗斯”号一直沿萨马岛海岸支援陆军的作战行动。1902年2月25日至5月7日,该舰暂时退出现役,在甲米地进行大修。完成整修的“基罗斯”号炮舰前往棉兰老岛西南部的三宝颜的海军巡逻站,在那里继续执行包括运送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各种支援任务,来回航行了数月。1904年1月29日,“基罗斯”号回到甲米地,并再次退役。1904年9月2日,和其他美西战争中俘获的军舰一样,“基罗斯”号被再次启用,加入菲律宾分遣舰队,得到编号PG-40,随后开往中国,于1905年8月3日抵达上海。该舰在中国先是沿着海岸线执行了一些运输任务,最远曾到过烟台。运输任务完成后,该舰驶入长江,投入巡逻任务。“基罗斯”号在服役生涯中,多次溯江而上直到汉口,最远一次航行了900多英里,到达宜昌。1908年2月27日,“基罗斯”号驶往甲米地,3月8日抵达,被再次封存。1910年10月1日,舰只紧缺的美国海军将“基罗斯”号重新投入服役。1911年,该舰在菲律宾周边海域从事巡逻任务。直到11月11日,它再次前往中国,航行目的地是厦门,然后转程上海,第二次加入长江巡逻队。“基罗斯”号这艘老旧炮舰剩下的所有服役生涯都留在长江,为保护商船的海军陆战队员提供住宿和补给。它在沿江的各省份之间巡逻,深入中国面积广大的内地。1923年8月10日,“基罗斯”号在上海最终退役。10月16日,它作为一艘靶舰被美军驱逐舰击沉在中国海岸。

image

长江中的“基罗斯”号炮舰

“萨马”号炮舰

该舰于1887年11月在菲律宾的马尼拉造船厂下水,成为西班牙海军殖民地舰队的一员。1898年11月9日,美西战争中,该舰在三宝颜被美国陆军人员俘获。1899年4月13日至20日,该舰被拖至马尼拉整修,同年5月26日正式加入美国 海军,首任舰长是乔治·C.戴少尉。该舰排水量243吨;长36.9米,最大宽度5.44米,吃水深2.29米;航速10.5节;编制舰员28人。武备方面,装备1门6磅炮、1门3磅炮、2门1磅炮。

在1899年的夏天,“萨马”号就离开马尼拉执行任务,前往内格罗斯岛和班乃岛巡逻,支援陆军的登陆行动。11月,“萨马”号为运送劳埃德·惠顿准将的陆军远征旅的船只护航。该旅在林加延湾的圣法棉社抢滩登陆的时候,“萨马”号猛烈炮击岸上反抗者的工事,为远征旅提供火力支援。新年的时候,“萨马”号来到吕宋岛西北部的维干海岸附近,继续巡航,并执行运输陆军特遣队和承担该地区通信中继的任务。1900年4月24日,扬陆军准将搭乘“萨马”号,一路从圣费尔南多巡视到维干。同年5月,“萨马”号把军饷和补给运送到波哈多角的美军灯塔。6月,该舰从阿帕里启程,运送一支来自第33步兵团的分遣队进行重新部署。“萨马”号返回阿帕里之后,舰员们花了几天时间清理锅炉上的水垢,并对发动机进行翻修。6月20日,“萨马”号与“本宁顿”号炮舰(USS Bennington)一起驶入卡盖因河,进行侦查活动。返回后,在甲米地海军基地经过短暂的休整,“萨马”号又前往三宝颜。整个1901年,它都在三宝颜附近,在北方的宿务岛和南方的霍洛岛之间巡逻。未来的美国海军上将约翰·A.斯科菲尔德当时还是一名海军少尉,他曾指挥“萨马”号在帕拉瓜的一个小海湾里查获了一艘螃蟹船(当地一种小船),解救了两名“年轻貌美的白人姑娘”,她俩自称是在普林塞萨港被土匪绑架的,斯科菲尔德还将自己的舰长室让给了她们。夏天雨季开始的时候,“萨马”号回到甲米地,对锅炉进行大修。1901年9月23日,它暂时退出了现役。

1902年6月19日,“萨马”号重新投入现役,由蒙哥马利·M.泰勒中尉担任船长。前往三宝颜附近海域,为在南方岛屿镇压摩洛人暴动的海军陆战队和陆军部队提供支援、传递信息、运送给养。此后,“萨马”号在苏禄群岛巡逻,对这些岛屿的港口进行水文勘测,并停泊在英属婆罗洲的山打根补充燃煤。12月,“萨马”号回到甲米地,准备参加1903年1月亚洲舰队南方分队的演习。1903年2月,经过维修后,“萨马”号前往棉兰老岛南部进行水文测量,还对珀洛克港进行了广泛的侦察。此后,它又在该港附近支援陆军的作战行动。1904年6月,清剿摩洛人反抗者的行动基本结束,珀洛克海军站也被关闭,“萨马”号回到甲米地,并于8月22日第二次退出现役。

1908年3月11日,封存了几年的“萨马”号又被重新启用,舰长是里德·M. 法维尔。这次它加入了太平洋舰队第3分队(长江巡逻队的前身之一),主要承担长江和广州附近海岸线的巡逻任务。设立该分舰队的表面目的是在中国海岸和内河保护美国传教士、商人和自由贸易港口、商船的安全,维持航路畅通;隐藏任务则是刺探中国和各在华列强的商业和军事情报,并且作为通讯中继。“萨马”号于4月中旬从马尼拉出发,4月18日到达香港。此后,它一直在香港、澳门和广州之间的三角区巡航。还曾沿着西江直到梧州,并沿着中国南方的海岸线向北到过汕头和厦门。每年,“萨马”号都向北航行到宁波象山港,在中国海军炮术学校附近进行射击练习。

image

长江中的“萨马”号炮舰

1909年末,“萨马”号将基地改为上海,其后它定期在长江下游南京到芜湖之间的江段巡逻。1910年4月,长沙发生排外骚乱,“萨马”号立即逆流而上,先到汉口,再到长沙,宣示美国的存在,并派出水兵上岸“帮助维持秩序”。就在这一年,“萨马”号炮舰的隶属关系发生了变化,它属于重新建立的亚洲舰队。成立这支舰队的初衷是更有效地管理,而且用美国航海局的话说,“美国的利益在东方”,这也正是美国对亚洲兴趣日益浓厚的时代,因此重建亚洲舰队也是为了保障这些殖民利益。8月,“萨马”号回到上海。直到下一年夏天,“萨马”号又驶向长江上游。1911年6月该舰经过芜湖,可由于舰员的粗心大意,7月1日搁浅在江中心航道的淤泥中。当时水位正在下降,舰员们无计可施,只能等待。整整两周之后,水位才再次上升,“萨马”号从淤泥里挣脱出来,恢复航行状态,但燃煤已经消耗殆尽,不得不在此等待运煤船。几天后,运煤船终于到了,“萨马”号才得以继续朝上游前进。该舰8月到达汉口,9月到达宜昌,舰员们准备在这里长期驻泊以度过冬天的枯水期。

1912年7月,等局势有所缓和,“萨马”号从宜昌启程,顺流而下,10月回到上海。1913年夏季,“萨马”号又动身前去长江下游地区巡逻。1914年2月,“萨马”号抵达汉口,在此停泊到3月才返回上海,进行大修。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萨马”号一直留在长江各港口。1919年7月,由于在一次例行巡逻中被一艘江轮撞坏了舰首,“萨马”号进入了退役处理名单。此后它停泊在上海。1920年7月17日,“萨马”号得到了PG-41的编号,但同一天,也接到了全面检查舰况并做出售评估的命令。接下来的一个月,“萨马”号回到甲米地。9月6日,该舰最后一次退出现役,1921年1月11日,被报废出售。

“帕潘噶”号炮舰

该舰于1888年2月在菲律宾的马尼拉造船厂下水,是“萨马”号的姐妹舰。1898年6月,该舰在马尼拉湾被美国陆军俘获。1899年6月18日被美军使用,同年11月9日在甲米地正式加入美国海军,第一任舰长是F.R.佩恩。该舰排水量243吨;长36.9米,最大宽度5.44米,吃水深2.29米;航速10节;编制舰员30人。武备方面,装备1门6磅炮、3门3磅炮。一开始,“帕潘噶”号在美菲战争中于吕宋岛的林加延湾支援美国陆军的战斗,执行运送部队和物资、为登陆行动提供火力支援以及封锁反抗者城镇等任务。1900年,“帕潘噶”号转移到宿务,在此地继续支援陆军。1901年,该舰前往萨马岛执行巡逻任务。1902年6月18日,“帕潘噶”号回到甲米地并暂时退役,但很快就于1904年1月30日被海军重新启用,继续以甲米地为基地,在菲律宾诸岛之间巡逻。1906年,“帕潘噶”号在巡视三宝颜和婆罗洲之后,回到甲米地,于1907年4月30日再次退役。1908年12月31日,“帕潘噶”号被陆军借走,作为巡逻船和马尼拉湾中科雷希多岛的渡轮使用。

1910年11月11日,它被还给海军,随后在1911年4月12日重新服役,巡航到菲律宾南部。同年9月24日,它到达巴西兰岛的穆特,派出一支小分队在此登陆,以支援岛上的陆军营地,小分队的指挥官是查尔斯·E.霍维少尉。在前往营地的途中,小分队遭到当地土著的突然袭击,霍维少尉当场阵亡,另外还有3名小分队成员受伤。岛上陆军部队在得知情况后,立即对袭击者展开了报复行动,焚烧了不少当地人的村庄。“帕潘噶”号则继续在菲律宾南部巡逻,直到1915年5月31日,它在奥隆加坡暂时退出现役。

1916年1月3日,封存的老炮舰“帕潘噶”号被再次启用。这次它直接航行到香港,加入亚洲舰队。此后一直在中国南部水域,包括西江、广州附近等地巡逻,探查当地的政治和军事状况。20世纪20年代,“帕潘噶”号频繁造访香港、汕头,还有这个区域的其他港口。值得一提的是,1923年,“帕潘噶”号的舰长是一位 海军飞行员——厄尔·温菲尔德·斯宾塞,他当时的妻子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华里丝·辛普森,即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的情妇和妻子,那位导致爱德华八世退位的温莎公爵夫人。1928年11月6日,“帕潘噶”号在香港最终退役,在拆除全部可用装备后,作为靶舰被击沉在中国海岸。

image

实际隶属于华南巡逻队的“帕潘噶”号炮舰,注意其舰尾巨大的美国国旗

image

美国传教士一行由法国神父周怀仁(Heraud)陪同,乘坐“帕潘噶”号炮舰溯河而上,顺利到达目的地。这是美国炮舰水兵、当地信众和神父们在(位于长江沿岸城市的)旧法国天主教堂前的合影

“比利亚洛博斯”号炮舰

该舰或许是这些西班牙战利品中最具传奇色彩的。该舰由香港黄埔船坞为西班牙海军建造,在1896年7月建成下水之后,它以菲律宾的甲米地为基地执行巡逻任务。美西战争中,与“阿拉瓦将军”号货轮、“基罗斯”号炮舰一起被美国陆军俘获。1900年2月21日,该舰被移交给美国海军。3月5日,被正式命名为“比利亚洛博斯”号炮舰,编号为PG-42,船长是爱德华·辛普森中尉。该舰排水量274吨;长47.6米,最大宽度7米,吃水深2.29米;航速11节;编制舰员57人。武备方面,装备4门3磅炮、2门1磅炮。

1900年3月13日,“比利亚洛博斯”号从甲米地启程,沿着从圣地亚哥角到奎瓦点以及布里亚德岛的海岸进行巡逻,这些巡逻活动与此后它在中国长江执行的任务基本相同。在巡逻过程中,它与守卫圣地亚哥角和马拉夫里戈灯塔的海军陆战队员保持着密切联系。应他们的要求,“比利亚洛博斯”号一路上搜寻着菲律宾反抗者的补给线路。由于菲律宾岛屿众多,反抗者的补给都是由小船沿海岸线运送的。在26日回到母港之前,“比利亚洛博斯”号击毁了7艘螃蟹船,缴获价值935美 元的货物,还俘获1艘双桅帆船、1艘纵帆船和1艘螃蟹船。

image

“阿拉瓦将军”号货轮

从3月26日到4月1日,“比利亚洛博斯”号在甲米地进行短暂休整。然后继续沿着从聂克到长滩岛玛诺海滩的海岸线巡逻。在此过程中,它与来自塔阿尔的陆军特遣队合作,在哈那哈那区抓获了3艘螃蟹船,在圣路易斯区抓获了另外11艘。“比利亚洛博斯”号把这些船都拖回了塔阿尔。除此之外,“比利亚洛博斯”号还抓获1艘单桅帆船和另外1艘螃蟹船,那艘螃蟹船上甚至有2名美国人,他们因为没有航行许可证和适当的身份证明,被炮舰上的水兵逮捕,押送回塔阿尔。

“比利亚洛博斯”号的第三次巡逻行动于4月14日开始,从甲米地启程,主要是给守卫圣地亚哥角、马拉夫里戈角和卡布拉岛的看守人员送去补给。送完补给之后,它恢复了支援陆军特遣队的例行工作,往来于八打雁、卢塞纳和长滩岛玛诺海滩。

“比利亚洛博斯”号的第四次巡逻回到了长滩岛玛诺海滩附近,沿着吕宋岛的西南海岸进行。它和“印第安纳”号战列舰(USS Indiana,BB-1)、“海伦娜”号小型巡洋舰(USS Helena,PG-9)一起支援了陆军第29步兵师保卫马林杜克岛的作战行动。随后,“比利亚洛博斯”号离开马林杜克岛,前往八打雁,为那里的部队运去急需的补给。再次给那些灯塔看守们送去给养之后,“比利亚洛博斯”号回归到缉私的日常任务上来,同时还为分布在塔阿尔、八打雁、长滩岛玛诺海滩等地的陆军部队提供支援。在此期间,它抓获了3艘没有许可证的螃蟹船。5月10日,“比利亚洛博斯”号回到甲米地,休整了10天,在20日再次踏上航程。它先沿着自己熟悉的航线——吕宋岛西南海岸巡逻,检查来往此处的螃蟹船,同时为海岸沿线各陆军据点联络外界提供通讯中继服务。长江巡逻队各艘炮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扮演同样的角色,为中国内地的各美国商业点传递消息。

在这次巡逻期间,“比利亚洛博斯”号又查获了3艘没有许可证的螃蟹船,还在其中一艘船上查出反抗者的文件。此后,“比利亚洛博斯”号又承担了支援陆军部队登陆的任务。这些部队包括驻巴那·莱利的第30步兵团、分别驻圣克鲁兹和马莲戈的第38和第29步兵团。支援登陆的行动结束后,“比利亚洛博斯”号还 封锁了马里卡班海峡并将一些军官紧急运往布阿奇。从1900年剩余的时间一直到1902年,“比利亚洛博斯”号一直都在执行这种支援陆军的任务,沿着吕宋岛和宿务的北部、西部海岸,东奔西跑,偶尔回到甲米地休整。在这期间,它还支援过陆军登陆萨马岛的作战行动。1902年11月20日,“比利亚洛博斯”号在甲米地暂时退役。

但“比利亚洛博斯”号的传奇经历并没有就此结束。1903年1月21日,它又被重新投入现役,这次目的地是中国长江。它于2月7日启程,先停泊在菲律宾群岛的达索尔湾。从2月9日到14日,“比利亚洛博斯”号对这个海湾进行了水文测量,同时进行这项工作的还有炮舰“埃尔卡诺”号和“卡亚俄”号、运煤船“庞培”号。这些军舰在达索尔湾执行完任务后,组成一支小舰队,一起驶往中国。

它们再次启程的时间是1903年2月14日,并于3天后到达香港。小舰队在香港补充淡水和给养,于26日再次出发,“比利亚洛博斯”号、“埃尔卡诺”号和“庞培”号前往汕头。到汕头以后,“比利亚洛博斯”号和“埃尔卡诺”号继续航行,到达罗星塔。在此地休整后,两艘炮舰转到上海,在那里正式加入长江巡逻队。在上海享受了短暂的假期之后,“比利亚洛博斯”号于3月27日驶入长江,它在巡逻舰队接受的第一个任务是前往江阴查探情况。

image

现今菲律宾人使用的螃蟹船

4月10日,“比利亚洛博斯”号和“埃尔卡诺”号从镇江启程,通过南京和芜湖到达汉口,之后的5天,它们不得不等待长江水位上涨到适宜通行的高度(这在巡逻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才从城陵(今城陵矶港)、岳州(今岳阳市)和沙市(今荆州市中心城区)顺流而下,并于4月19日到达常熟。

为了探索向长沙运送急需物资的通道,“比利亚洛博斯”号再次逆流而上,于5月5日回到汉口。途中在岳州停靠的时候,该舰的船员遇到了一群美国工程师,这些工程师正在为汉口到广州的铁路线做测绘。随后,“比利亚洛博斯”号沿着长沙、湘潭、株洲、岳州一线巡航。

此后,发生了一件对美国长江巡逻队,乃至整个美国亚洲殖民战略有深远意义的事。6月1日,“比利亚洛博斯”号接到命令前往九江。这个任务是美国亚洲舰队司令罗布利·D.埃文斯海军少将直接给“比利亚洛博斯”号发的电报。在那里,该舰等待了3天才找到一名合适的领航员。该舰在领航员的引导下驶入赣江,到达鄱阳湖,准备一直航行到南昌。但此时,赣江的水位突然迅速下降,“比利亚洛博斯”号已经不可能继续朝南昌前进,只能派出一艘捕鲸划艇逆流而上,到南昌去查探当地的情况。6月6日,捕鲸划艇返回,报告说南昌一切都很平静,“比利亚洛博斯”号就此顺流而下。

在返回下游的途中,舰长接到一封由美国领事转达的信件,写信的是清政府南昌道台——他对“比利亚洛博斯”号的造访表示强烈抗议,美国领事似乎对这份抗议书表示赞同。舰长将这份抗议书以电报的形式拍给埃文斯少将。少将回复说,一艘法国炮舰在此前通过了同样的航路,也遵循了同样的程序,但直到离开也没有收到清政府的任何抗议。

“你指挥‘比利亚洛博斯’号访问南昌,”埃文斯写道,“是为了调查该地的情况,并且为美国人生命和合法财产的安全提供保护。”海军少将继续写道:“我的意愿是,在切实可行的范围内,类似的巡视应该扩大到所有美国人在华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那样我就可以知晓事关他们福祉的所有事情。”他还告诫说,如果有美国人在中国没有得到“适当的尊重”,可以使用炮舰施以“猛烈而持久的惩罚”。如果这还不够的话,埃文斯还写道:“我们的炮舰将会航行在鄱阳湖和中国的其他内陆水域,美国人走到哪儿,我们的炮舰就可以到哪儿,而且我们已经和中国人签订条约,美国人已经得到授权,可以在任何地方从事商业、居住或传教。”

埃文斯的这些话传到了在北京的美国驻华公使爱德华·康格的耳朵里,他旗帜 鲜明地站在了南昌道台那一边。康格问埃文斯,有什么权利批准“比利亚洛博斯”号对南昌进行侦察活动。海军少将回复说,他指挥的行动没有依据哪个特定的条约,而是基于保护任何有美国人居住的地方的大原则。

当时与华盛顿当局和美国海军部进行联系和沟通需要花费数周甚至数个月,这个事件当然也不例外。在这期间,美国炮舰继续在鄱阳湖巡逻。美国国务卿约翰·海伊偏袒埃文斯,他写信给康格公使,认为海军少将的处理是“适当而且正确的”。海军少将无疑占了上风,他为美国亚洲舰队树立的可以在中国横行霸道的习惯,将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在此后的23年中,“比利亚洛博斯”号一直部署在长江,尽管隶属的舰队经历了一系列重组和重新命名,它一直是长江巡逻队的一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纷纷从中国撤回自己的军舰,尤其是英国、法国和德国。这在中国长江上留下了巨大的真空,美国得以独自“维护长江上的和平”。虽然当时中国局势较为平静,各地方派系和军阀之间并没有爆发大规模冲突。很快,美国也加入战争,这导致了长江炮舰遭到当时还是中立国的中国政府强行扣押,虽然“威尔明顿”号(炮舰,编号8)已经在规定时间内驶往马尼拉躲避,但“帕洛斯” 号(内河炮舰,编号1)、“莫诺卡西”号(内河炮舰,编号2)、“萨马”号、“基罗斯”号,还有“比利亚洛博斯”号炮舰均留在中国,集体停泊在上海。各舰维持75%的舰员,像往常一样进行军舰的日常维护来打发这段时间。

image

“比利亚洛博斯”号

1917年8月16日,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这些炮舰得以继续巡逻活动,并持续到停战和战后的几年。

1920年7月,“比利亚洛博斯”号被重新归类为巡逻炮舰,得到编号PG-42。

1921年3月,这些老炮舰——“比利亚洛博斯”号、“基罗斯”号和“埃尔卡诺”号的母港正式由马尼拉改为上海。其中,“比利亚洛博斯”号在该年中一直在长江中游巡逻,执行侦察和护航等任务。但长江巡逻队司令威廉·布拉德海军少将认为“比利亚洛博斯”号及其姐妹舰在保养维护、火力和居住条件方面的状况“令人绝望”。然而由于缺乏舰只,它们不得不继续执行任务。

接下来的5年内,长江的江运时断时续,“比利亚洛博斯”号也在持续的日常任务中越来越老旧,舰体锈迹斑斑,偶尔在中国的江南造船所进行维护。

1926年8月27日,“比利亚洛博斯”号驶向上游,前往长沙。在赣州附近,“比利亚洛博斯”号下锚过夜,不料在第二天继续航行的时候,很快就搁浅在了一片沙洲里。河水的水位每天下降足有1英尺,如果“比利亚洛博斯”号不能在短时间内被拖出沙洲,就得等到冬天过去后才能出来。所幸,不久后英国太古轮船公司的拖轮就赶到现场,但要求减轻重量,才能进行拖曳。“比利亚洛博斯”号的舰员把船上所有非固定的东西都移走了——甚至包括弹药和补给——以减轻拖船的负担。与此同时,“鸽子”号(AM-47,一艘由田凫级扫雷艇改装成的内河炮舰)也赶到了。“鸽子”号是从下游的长沙过来的,幸好水位还允许它安全航行。随着吃水深度逐渐减小,再加上“鸽子”号和拖轮的共同努力,“比利亚洛博斯”号终于离开了沙洲,但在继续航行之前,它还得把补给和弹药重新装进舰里。

到达长沙之后,“比利亚洛博斯”号在那里待了4个月,其间派出水兵上岸对当地形势进行调查和评估。1927年2月28日,它被“鸽子”号接替,驶往下游。1927年3月2日,“比利亚洛博斯”号到达汉口,加入当时长江巡逻队司令H.H.霍夫海军少将的旗舰“伊莎贝尔”号(PY-10)、“特拉克斯顿”号驱逐舰(DD-229)和“波普”号驱逐舰(DD-225)组成的舰队。3月25日,该舰和英国炮舰“蒂尔”号(HMS Teal)及“圣甲虫”号(HMS Scarab)一起在汉口执行警戒任务。5月27日,“比利亚洛博斯”号被“帕洛斯”号接替,离开汉口和长江中游,驶往上海。与此 同时,6艘专门为长江巡逻任务设计的军舰已经在建造中,这意味着老炮舰们的生命即将结束。

1927年美国海军部的报告称,“比利亚洛博斯”号的舰况非常差,无论是舰体还是舰上机械设备,都没有出售的价值。1927年12月29日,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授权,可以用炮火击沉“比利亚洛博斯”号。1928年5月29日,“比利亚洛博斯”号最后一次退出了现役,在该年10月4日从海军装备清单中除名。10月9日,这艘传奇炮舰被拖向大海,在驱逐舰的炮火演练中沉没于中国海岸。

image

“鸽子”号炮舰

值得一提的是,1966年,美国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拍摄了一部电影,名为《“圣保罗”号炮舰》(或为《沙滩卵石》)。影片讲述了在旧中国执勤的一艘美国炮舰上发生的故事。电影以1962年出版的同名小说为蓝本拍摄,作者是一名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在中国服役的美国水兵——理查德·麦肯纳(Richard McKenna)。他回国后将在长江炮舰上服役的经历写成小说《沙滩卵石》,讲述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风情、中国革命和与中国人的爱情。小说《沙滩卵石》中,“圣保罗”号炮舰的原型正是“比利亚洛博斯”号。麦肯纳在小说中精彩地描绘了“比利亚洛博斯”炮舰。有人曾采访过那一时代的几位老兵,他们都认为这部小说十分精确。电影本身波澜不惊,但是复古的炮舰与长江沿岸的风光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事发生的舞台——炮舰,是那个时代最昂贵的活动道具(花费了25万美元)。冗长而精细的筹备工作和消耗极大的实地取景(香港和台湾) 让这部影片在同时代的好莱坞史诗剧里有独特的地位。

image

明孝陵的石龟上面仍然可以见到“比利亚洛博斯”号水兵刻的字

image

电影中的“圣保罗”号道具船,与真实的“比利亚洛博斯”号外形相去甚远,除了双桅杆、单烟囱的布局之外几乎找不到任何相似之处。实际上,其造型是综合了诸多长江炮舰外观特点的一个大杂烩。双桅杆单烟囱布局来自原型“比利亚洛博斯”号,舰型、甲板室布局和各种舰体细节则与6艘江南造船所制造的炮舰(包括麦肯纳曾经服役的“吕宋”号)十分类似,而其高耸的烟囱、总体观感更类似英国长江炮舰,总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四不像”。“圣保罗”号道具船于1964年于香港沃恩·荣氏机器厂开工建造,第二年夏季下水完工。船长约45.7米,略大于“比利亚洛博斯”号,但为了适应中国内河的浅水航道,其吃水深仅仅0.76米,比真实的“比利亚洛博斯”号小得多。“圣保罗”号道具船装有2台柴油发动机,能以10节的速度航行。为了模拟燃煤锅炉发出的滚滚浓烟,船上又特地安装了1台小型锅炉

“江河密探”们的轻武器

当第一批炮舰抵达中国时,舰员们的装备五花八门。在轻武器方面,主要是柯尔特左轮手枪、“李”步枪、“克拉格-约根森”步枪、柯尔特重机枪和海军弯刀。

美国M1860、M1917海军弯刀

毫无疑问,长江巡逻队是美国海军中最后一批装备制式冷兵器的部队。炮舰的武器清单表明,直到20世纪30年代,许多M1860和M1917弯刀仍然在配发给海军部队,以防备强行登船的敌人。不过这些弯刀的具体使用情况仍然是未知数。

image

M1860海军弯刀

image

M1917海军弯刀,这是美国海军最后的制式冷兵器

美国柯尔特M1889、M1895、M1901海军左轮手枪

1887年,美国海军开始想拥有一种军用左轮手枪。在测试之后,海军选中了一种新的柯尔特左轮手枪,其特点是具有双动式扳机和可以外摆以进行装弹的转轮,这就是M1889左轮手枪。该枪使用9.65毫米(.38)柯尔特长弹。1892年,美国陆军也装备了这种左轮手枪。在接下来的10年中,这种左轮手枪的各种改进型陆续装备了海军和陆军。在菲律宾对付摩洛人的战斗中,美军发现这种手枪的9.65毫米子弹威力不足,于是美国陆军开始重新使用较老的柯尔特11.43毫米(.45)左轮手枪,以替代新式的9.65毫米左轮手枪。但柯尔特M1889 9.65毫米左轮手枪仍然是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制式手枪。1903年,9.65毫米柯尔特长弹改用无烟火药。当俘获的西班牙炮舰舰队抵达中国时,舰上的武器清单包含M1889和M1895两种左轮手枪,但通常只批准军官携带左轮手枪。

1911年,柯尔特11.43毫米半自动手枪成为美军的制式手枪,但海军直到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才开始接收这种新手枪。海军的大多数柯尔特半自动手枪在离开欧洲西部战线时被收回,用于装备其他一线战斗部队,所以海军又重新装备了M1889 9.65毫米左轮手枪。

在一战期间,海军还靠修复的陆军M1892、M1894和M1903左轮手枪来补充需求。直到一战结束后,海军的亚洲舰队也没有获得过足额的11.43毫米半自动手枪,所以柯尔特9.65毫米左轮手枪很可能在长江巡逻队的炮舰上继续服役到20世纪20年代早期。

image

M1901海军左轮手枪

image

M1895海军左轮手枪

image

典型的柯尔特M1889海军左轮手枪装具

美国M1895“李”6毫米海军步枪

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于1895年采用该枪作为制式步枪。该枪是当时的军用制式步枪中口径最小的,而且是美军使用的第一支弹夹装填、采用公制和直线推拉式枪机的步枪。与同时代美军装备的旋转后拉枪机式步枪相比,该枪操作更快速、更有效。该枪的发明者是詹姆斯·帕里斯·李,生产则由温彻斯特公司承担。

根据第一批供货合同,温彻斯特公司于1895—1897年间生产了1万支。1898年,美国海军增加了5000支的订单。该枪有1800支配发给海军陆战队,其他全部配发给美国海军使用。该枪曾用于镇压菲律宾人和中国义和团的起义,以及在拉美和太平洋进行军事干涉。在镇压义和团起义的时候,曾有57名装备该型步枪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和水兵参与守卫在北京的各国使馆。根据记载:“中国军队一些装备着 步枪的射手藏身在近百米外的一个大房子内袭击我们,随着连续击中了好几次目标,中国步枪手变得越来越勇猛……为了对付这些中国步枪手,美军派出了6名最好的射手,其中1人装备望远镜,其他5人则装备M1895‘李’式海军步枪。装备望远镜的士兵先对所有中国步枪手进行了定位,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射手。那所房子里的中国步枪手们,最终都毙命在M1895‘李’海军步枪的枪口之下。”

image

M1895“李”6毫米海军步枪手的装具

该枪采用片状准星,设有大型准星护圈,表尺为梯形,其上带有V形缺口式照门,表尺射程1800米。该枪枪机采用一体式结构,在前后运动的过程中不需要通过旋转来实现开闭锁,而是靠中间件来闭锁。这个中间件由拉机柄驱动,当枪机处于前方闭锁位置时,后拉拉机柄,拉机柄会在机匣斜槽的作用下旋转一定的角度,同时驱动中间件开锁,继续向后拉拉机柄,便可将枪机拉至后方。闭锁且后拉拉机柄时,需用一定的力量才能驱动中间件开锁,这种设计是为了防止发生拉机柄被意外触碰而使枪机自动开锁。该枪在机匣尾端左侧设有两个保险钮,上方的按钮是击针保险钮,将击针保险钮扳至下方可锁定击针;下方是枪机保险钮,当枪机位于闭锁位置时,将枪机保险钮拨至下方可锁定枪机。两个保险钮均处于保险解除状态,才可扣动扳机击发枪弹。

与同时代的步枪相比,该枪的子弹和装填方式也很独特。其子弹为6毫米口径,弹壳为细长的半突缘型,装填无烟火药,配装7.26克的圆弹头,初速为每秒782米。该枪弹采用5发弹夹。装填时,要将枪机后拉,然后将弹夹从机匣顶部压入弹仓,再将枪机前推,此时枪机会将最上方一发子弹推入弹膛。当发射完5发子弹后,弹夹会自动从弹仓底部的狭槽中掉出。该枪也可以不通过桥夹而将枪弹一发发压入弹仓中,但常会产生供弹故障。

美国海军从1900年开始更换“克拉格-约根森”(Karg-Jorgensen)步枪,并在1902年就完成了转换。不过,在第一批美国炮舰抵达长江的时候,船员手中还剩余少量的“李”6毫米海军步枪。

美国“克拉格-约根森”M1896、M1898 7.62毫米步枪

该型步枪是挪威国家兵工厂的克拉格和约根森在1886-1893年间研制的。该枪有一个厚实的、经过机械加工的机匣,机匣内有枪机和一个整体的弹匣,位于枪机下方。美国陆军在1893年采用该型步枪,主要有M1892、M1896和M1898三个型号,而山地部队则使用M1896、M1898和M1899卡宾枪。“克拉格-约根森”步枪在美西战争时期参加了首次实战,因坚实的结构和射击的精准度受到了前线士兵的欢迎,仅有的抱怨是弹匣的装填方式使得该枪不能快速连续射击。在菲律宾与反抗者的战斗中,该枪的7.62毫米子弹比海军的6毫米子弹杀伤力更大。

1900年,在各岛屿上进行战斗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大部分都装备了这种步枪。1903年,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研制了一种“毛瑟型”步枪,即M1903,来替代“克 拉格-约根森”步枪,但是由于新的子弹研制生产延误,1910年陆军才开始大量接受这种新枪,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直到1912年才接受这种新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海军的“克拉格-约根森”步枪被更换为M1903步枪,但仍然有一些“克拉格-约根森”步枪继续使用至1919年。长江巡逻队上的美国水兵则由于接收的M1903步枪数量不足,继续使用“克拉格-约根森”步枪。

image

“克拉格-约根森”M1896步枪

image

“克拉格-约根森”M1898步枪

柯尔特M1895重机枪

与墨守成规的陆军不同,美国海军很快就认识到了自动机枪的优点,所以早在1897年,当陆军还在使用庞大、笨拙的加特林手动机枪时,海军就购置了50挺柯尔特M1895重机枪,跟“李”步枪使用同样的6毫米子弹。

由枪械大师勃朗宁设计的M1895重机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和弹带供弹,利用一根非常重的枪管去吸收和驱散全自动射击时的热量。该枪还用一个操作杠杆,沿着枪管下方的一个高低弧圈,调整机枪的高低射角。如果机枪的安置点距离地面太近时,就需要在地面挖掘一个壕沟,以容纳高低弧圈,由此这种重机枪得了一个绰号叫“土豆挖掘机”。

1897年,海军购置了210挺柯尔特重机枪,安装在大型舰艇上,作为反鱼雷快艇的武器;或者安装在轮式枪架和三脚架上,供海军陆战队和海军登陆特遣部队使用。在美西战争和之后镇压菲律宾人起义的战斗中,海军的柯尔特M1895重机枪无论在舰船上还是陆地上都是非常有效的武器。在义和团运动时期,美国海军陆战队和水兵们也大量使用了M1895重机枪,对装备简陋的义和团员造成了巨大杀伤。英国、加拿大、墨西哥和一些拉丁美洲国家也购买了相当数量的M1895重机枪。

早在菲律宾镇压起义的时期,美国海军就已经在江河炮舰上装备了柯尔特M1895重机枪。在中国长江上,这些炮舰面临的威胁主要是各种轻武器,这使重机枪显得特别有效。长江上的美国炮舰上一般都装有4-6挺柯尔特重机枪,或是根据舰上人员的情况安装更多的重机枪。M1895重机枪被证明适应性非常强,海军简单地将枪管进行更换,就可以使用陆军的M1903和M1906 7.62毫米子弹。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始,柯尔特公司重新设计了这种重机枪,采用了一种在当时非常杰出的设计——可以快速更换的枪管。这就是柯尔特M1914 7.62毫米重机枪,美国陆军和海军都有购买。

image

柯尔特M1895重机枪

1916年,柯尔特公司许可马林-洛克威尔(Marlin-Rockwell)公司生产 M1914重机枪。两家生产的机枪还提供给了英、加、法、意、俄诸国。马林-洛克威尔还生产了一种M1914重机枪的航空机枪改型,非常适合各协约国空军的飞机使用。陆军的柯尔特重机枪后来被勃朗宁M1917重机枪所取代,而海军的柯尔特M1895则一直使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某些海军部队(如长江巡逻队)一直把这种老机枪用到20世纪20年代。

新军舰、新武器

1914年,长江巡逻队接到了增援——两艘新炮舰,第二代“帕洛斯”号和第二代“莫诺卡西”号(两者为同级姐妹舰)。它们吃水深度很浅,是专门建造用于在中国内河执行任务的。

第二代“帕洛斯”号于1912年始建于美国本土的马尔岛海军造船厂,随即被拆卸,分成零件运往上海。1913年4月28日,该船由上海码头工程公司重新组装。1914年4月23日下水,由李·S.博德夫人主持下水仪式。该船排水量204吨;长54.44米,最大宽度7.47米,吃水深0.74米;航速13.25节;编制舰员47人。武备方面,装备2门6磅炮、6挺重机枪。

1914年6月24日,“帕洛斯”号长江炮舰正式加入美国海军,首任舰长是弗兰克·罗夏中尉。6月29日,它离开上海开始了第一次巡逻,并于8月28日抵达距海岸2100公里的重庆,成为美国海军中第一艘到达重庆的军舰。

在重庆的港口一直停泊到9月23日,“帕洛斯”号才和“莫诺卡西”号一起巡视长江上游。“帕洛斯”号和“莫诺卡西”号是当时美国仅有的能够在整个长江江段巡逻的军舰,一入役就成为舰队的主力。此后,“帕洛斯”号除了从1917年4月6日到8月14日,由于美国参战而短暂地被扣押在上海之外,其余服役生涯都在长江上度过。1928年6月15日,“帕洛斯”号得到PR-1的编号(后改为PG-16)。

1929年6月,6艘新建的长江巡逻炮舰投入服役之后,“帕洛斯”号进入上海 的造船厂大修。此后,“帕洛斯”号以上海为基地,主要巡逻区域也变为长江下游,成为巡逻队的二线舰只。

1934年10月,“帕洛斯”号开始了服役生涯的最后一次远征,它离开上海前往重庆,并将在那里作为永久驻地船。在长江上游湍急的水流中,“帕洛斯”号经过漫长而艰险的航行,终于在11月12日停靠在重庆的海军俱乐部。1937年5月21日,驻地船“帕洛斯”号从海军装备清单中除名。6月3日,它被出售给中国一家公司,随即报废解体。

第二代“莫诺卡西”号同样始建于马尔岛海军造船厂,随即拆解成零件状态运到上海码头工程公司组装。1913年 4月28日,该舰开始组装,1914年4月27日下水,由卡特夫人主持仪式。

image

停泊在重庆的“帕洛斯”号,注意覆盖全舰的帆布凉棚,这在长江流域的几大“火炉”十分重要

image

马尔岛海军造船厂,第二代“帕洛斯”和“莫诺卡西”号正在建造当中

image

“帕洛斯”号炮舰线图,注意2门6磅炮的位置

1914年6月24日,该舰加入美国海军,第一任指挥官是安德鲁·F.卡特中尉(卡特夫人的丈夫)。该舰排水量204吨;长54.44米,最大宽度7.47米,吃水深0.74米;航速13.25节;编制舰员47人。武备方面,装备2门6磅炮、6挺重机枪。

第一代“莫诺卡西”号与八国联军

该舰是一艘排水量1392吨的明轮炮舰,1864年12月14日下水,装备6门大炮,1889年来到中国。该舰从上海进入长江,可以算是美国长江巡逻队的第一艘军舰。第一代“莫诺卡西”号参加过八国联军进攻大沽的作战行动,此后一直在中国和日本、朝鲜海岸执行任务。

该舰在八国联军中的表现可以作为20世纪初期美国海军在华行动的缩影。八国联军在中国的第一次军事行动,就是攻击直隶总督守卫的天津大沽炮台,以保证与天津的联络畅通无阻。之前清军曾在水中布雷,而且与义和团联手拆毁了铁路。1900年6月17日,清政府大沽守军与联军炮舰交火。当日,美国海军少将路易斯·肯普夫在他的正式报告中,陈述了当时美国军舰“莫诺卡西”号采取与其他列强不同的行动——拒绝参与攻打中国大沽防御工事——的理由。简单说来,他就是受国家指示约束,不能够向一个一向保持友好关系的国家首先开战。这份公文是写给美国政府的情况报告,不是写给传媒的声明。这份文件表明:美国曾两次拒绝签署各国联合军事协约,不仅拒绝参与防守大沽火车站的军事行动,而且拒绝参与夺取大沽炮台的军事行动。

下面是这份报告的全文:

“美国旗舰‘纽沃克’号,大沽,中国,1900年6月17日

先生:

鉴于正在发生的事情(指联军攻打大沽炮台),我向您报告昨天此地的其他外国高级海军官员决定占领大沽炮台之前的情况。

6月14日星期四,海军少将布鲁斯电话问我,对此(占领大沽炮台)有何想法,我告诉他说,我没有被授权对一个我国过去与之和平相处的国家首先做出任何战争举动;我的权限是,按照常规条例和最近来自美国国务院、美国亚洲海军总司令两方面的指示,保护美国的利益。

15日,在一次协商会上,外国海军官员一致同意占据中国政府控制下的东沽火车站,并且决定,如果中国政府军队抵抗任何一国的军队,所有外国都应当介入并采取统一行动。根据授予我的指示,我不能够加入占据中国政府所属领地这一行动,也无意在没有任何特许的情况下,加盟到这样一项协约中。

昨天,6月16日,一些外国海军官员签署了关于有必要暂时占领大沽炮台的协议,并就协议内容通知了天津总督和炮台指挥官。关于即将发生的事情,在天津的领事已经接获通知。我没有参加攻击炮台的行动。基于国务院的指示,“莫诺卡西”号舰长怀斯被授权保护美国利益,但是他一度考虑,如果遭到中国政府军攻击,那就是宣战,而他将采取相应的行动。

美国海军少将路易斯·肯普夫”

在给美国海军总部的报告最后,他还这样写道:“除了炮台被占领,我对这场战斗的情况一无所知。我感到一种本能的遗憾——没有疑问,对此我的同事们与我同感——我们的责任和所接受的命令,阻止了‘莫诺卡西’号用它老旧的滑膛炮开火的最后一次机会。”

当时,停泊在大沽港的俄、德、法和英四国海军7艘战舰(日本以炮舰引擎故障为由退离了战场)发动了攻击。到清晨5点45分,俄军 200人、英德两军380人、日军300人从地面占领大沽炮台。

image

第一代“莫诺卡西”号明轮炮舰,照片拍摄于中国

从6月29日起,八国军队陆续开往天津,很快投入了对义和团及清军的战斗,并炮轰天津城。这次战役日军出兵2700人,占联军兵力的一半以上。

7月14日,联军占领天津。

早在清政府对外宣战之前,英国一度向美国驻上海总领事古德纳扬言要占领江阴炮台、江南造船所和整个吴淞地区。但是,美国没有支持英国的做法。英国权衡利弊,终于知难而止。美国之所以采取与其他各国不同的对华政策,主要原因是当时其在远东利益的核心还是菲律宾群岛,并不想在中国投入过多的力量,追求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益。

另外,两舰还都带有1门76.2毫米野战炮供登陆部队使用。

投入现役之后,“莫诺卡西”号隶属于亚洲舰队第2分队(1922年被正式命名为长江巡逻队)。1914年6月29日,“莫诺卡西”号从上海逆流而上,抵达宜昌和重庆,开启了它历时15年的长江巡逻生涯。

1920年6月,“莫诺卡西”号得到PG-20的编号。1928年6月15日,“莫诺卡西”号被重新分类,得到PR-2的编号。1929年6月24日,它在上海转入二线。此后,“莫诺卡西”号以上海为基地,在长江下游执行任务,不再频繁前往它原来的巡逻区域——重庆和宜昌之间的江段。

1931年9月19日,长江发生特大洪水,“莫诺卡西”号的舰员再次满编,和“帕洛斯”号还有其他美国海军舰艇一起加入营救难民的队伍。1933年,“莫诺卡西”号在各通商口岸担当驻地船。日本大规模入侵中国的“七七事变”发生时,“莫诺卡西”号就停在长江下游地区,保持中立。1938年8月29日,在一次例行巡逻中,几颗水雷就在距离“莫诺卡西”号只有73米的地方爆炸,弹片飞溅到它的甲板上,不过有惊无险,没有舰员伤亡。这次遇险之后,“莫诺卡西”号就停泊在港口,直到几天后,日军在此处的军事行动停止了,才重新驶入长江。

1939年1月31日,“莫诺卡西”号这艘老炮舰从美国海军中退役,同年2月10日,它被拖往大海,并在中国海岸附近的深水区域沉没。

另外,特别要提到的是,如上所述,美国海军长江巡逻队在1900年以后的一 段相当长的时间里,舰只都不适合在长江上游航行。其获得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长江内河炮舰应该从1914年建造的第二代“帕洛斯”号炮舰开始算起。除“帕洛斯”号和同级的第二代“莫诺卡西”号炮舰之外,美国长江巡逻队的所有军舰的航行极限就到宜昌。在目前长航档案、《五通桥区志》里面所说的所谓“盖巴乐斯”号炮舰在重庆、五通桥出现应是子虚乌有的。1902年、1923年美国在长江上游的历次军事行动,实际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军舰支持,可能是通过武装商船实施的。

image

“莫诺卡西”号上的水兵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形势

如前文所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各欧洲列强都从长江撤回了他们的海军,只留下美国相对力量较为薄弱的舰队,独自在长江巡逻了整整4年。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列强在中国的情况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德国、俄国和奥匈失去了他们在中国的经商权和租借地。这些特权被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和美国这5个国家瓜分。

当时,英国和日本的炮舰重回长江,而且数量比战前更多。意大利和法国则只保有最低限度的炮舰队,零星出现在长江上。美国则因为这四年的独占,对中国的兴趣大大膨胀了。虽然当时美国国内盛行孤立主义思想,战后军队规模也大幅缩减,但海军总算是腾出力量支援长江巡逻队,为舰队的指挥官提供了一艘更漂亮的旗舰——一艘由游艇改装的炮舰“伊莎贝尔”号(Isabel)。

“伊莎贝尔”号始建于1917年,是巴斯钢铁厂为俄亥俄州托莱多市的汽车制造商约翰·诺斯·威利斯建造的私人游艇。威利斯对这艘游艇性能的要求非常高,使得“伊莎贝尔”号有足够的价值供海军使用。

一战爆发后,威利斯本人也联系过海军,有意出售这艘游艇,但海军方面最初 对“伊莎贝尔”号不感兴趣。1917年4月6日,美国加入了一战,对舰艇的需求陡然变得迫切。因此参战后,海军马上就从威利斯手上买下了“伊莎贝尔”号。军方经过评估,发现该舰不但能作为一艘巡逻舰,就算作为驱逐舰也是没有问题的。

1917年12月28日,经过改装,“伊莎贝尔”号作为一艘驱逐舰在波士顿海军船坞正式加入美国海军,但获得了一个巡逻舰的编号SP-521,首任指挥官是哈里·E.休梅克海军少校。该舰排水量710吨;长74.75米(改装后70.1米),最大宽度8.46米,吃水深2.59米(改装后2.79米);动力系统为2台诺曼锅炉、2台帕森斯蒸汽机,驱动2个螺旋桨,共8400轴马力,航速为26节(改装后达到28.8节);编制舰员103人。武备方面,1917年,装备2门76.2毫米50倍径炮、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1具深水炸弹投放器、2挺7.62毫米刘易斯机枪;1921年改装以后,装备2门76.2毫米50倍径炮、2门23倍径的76.2毫米高射炮、1具深水炸弹投放器、2挺7.62毫米刘易斯机枪。

1918年1月28日,“伊莎贝尔”号离开波士顿,经过百慕大和亚速尔群岛前往法国。1918年2月20日,“伊莎贝尔”号抵达了法国布雷斯特,随即开始护航任务。它主要在海岸线附近为商船护航,曾四度和德国潜艇交火。

第一次是在1918年3月18日,10时50分,“伊莎贝尔”号正在向西航行,护送“拉帕汉诺克”号货船(AF-6)和“格兰特总统”号运输舰(ID-3014)。与“伊莎贝尔”号一起执行护送任务的还有“里德”号驱逐舰,它率先发现了一艘德国潜艇正在跟踪这支船队。“里德”号驱逐舰马上展开了攻击,朝着潜艇所在方位投下两颗深水炸弹。“伊莎贝尔”号也投下一颗深水炸弹。尽管这两艘驱逐舰都认为自己击沉了那艘德国潜艇,但后来的证据表明,潜艇还是逃脱了。

image

1917年12月31日,刚加入美国海军服役的“伊莎贝尔”号,注意其夸张的迷彩

image

1917年,“伊莎贝尔”号的76.2毫米50倍径炮特写

在战争中,“伊莎贝尔”号的指挥官休梅克少校荣获海军十字勋章。随后,路易斯·W.康斯托克中尉接替休梅克少校担任“伊莎贝尔”号的舰长。

在战争剩余的时间内,“伊莎贝尔”号继续在护航船队内执行任务,护送船只前往法国。战争结束以后,它于1918年12月16日离开法国,回到美国。之后,“伊莎贝尔”号执行了一系列辅助任务,包括在密西西比河中为一艘潜艇(K-5级潜艇,编号SS-36)提供支援,在沿河港口招募海军士兵,这证明它在河流中的优秀勤务能力。

1919年夏天,“伊莎贝尔”号从密西西比河回到美国东海岸,停在纽约长岛附近,为那里的水上飞机提供支援。随后,它一直在东海岸各处为海军飞机运送补给。1920年4月30日,“伊莎贝尔”号暂时退出现役。虽然不在现役,“伊莎贝尔”号的分类还是从“驱逐舰”改为了“巡逻舰”。

1920年7月20日,按照海军新的分类编号系统,“伊莎贝尔”号的编号从SP-521改为PY-10。与此同时,海军也就未来如何使用“伊莎贝尔”号进行了深入探讨,一个方案是用作水上飞机补给舰;另一个方案是前往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替换当地的“蝎子”号炮舰担当驻地船。最后,鉴于长江巡逻队舰只紧缺,海军还是决定将“伊莎贝尔”号派往远东。在前往中国之前,“伊莎贝尔”号除了2门老式76.2毫米舰炮外,还加装了2门23倍径的76.2毫米高射炮(拆除了鱼雷发射管)。

1921年7月18日,“伊莎贝尔”号在费城重新服役。经过休整,该舰于8月21日启程前往中国加入长江巡逻队。途中,“伊莎贝尔”号通过了巴拿马运河。11月7日,该舰抵达香港,在此成为长江巡逻队司令威廉·H.G.布拉德少将的旗舰。 其后,“伊莎贝尔”号前往菲律宾吕宋的甲米地海军船坞,加装了船尾甲板室。随后几年中,“伊莎贝尔”号一直担任长江巡逻队的旗舰,但由于吃水过深,它最远只能抵达汉口。它的基地是上海,枯水期一般停泊在汉口附近,仲夏时节再回到海岸。1927年3月24日,在“南京事件”中,“伊莎贝尔”号也参与了针对中国军民的炮击行动。

image

1920年初,航行在中国水域的“伊莎贝尔”号

image

“伊莎贝尔”号的76.2毫米舰炮操炮训练,照片拍摄于1933年的长江

在1928年,6艘新炮舰服役后,“伊莎贝尔”号退出长江巡逻队,转隶亚洲舰队,在菲律宾群岛执行任务。后来该舰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功勋卓著,最终于1946年报废退役。

在“伊莎贝尔”号装备的同时,长江巡逻队的水手们也因一战产生了大量剩余物资而开始接收新的轻武器。从而将他们老式的柯尔特左轮手枪、“克拉格-约根森”步枪和柯尔特重机枪替换掉。

美国M1911 11.43毫米手枪

该型手枪是勃朗宁于1905—1910年间研制的,以替代美军中装备数量巨大的柯尔特9.65毫米左轮手枪,后来赢得了那个时代最好战斗手枪的名声。

随着战争的结束,数千支这种手枪从陆军退役,迅速装备了美国海军。这种坚固的手枪采用枪管短后坐的自动方式,具有7发弹容量,很易于使用,射击也很准确,并使用威力很大的11.43毫米柯尔特自动手枪弹(.45 ACP)。对于长江巡逻队的水兵来说,他们在执行攻击和搜索小型船舶的任务,以及在中国城市常见的狭窄街道上遭遇短兵相接时,都非常依赖M1911手枪卓越的性能。

image

海军使用的M1911 11.43毫米手枪及枪套

1926年,美国海军又采用了M1911A1手枪。这型手枪在握把保险、扳机和套筒座的形状上与M1911有所不同,但M1911A1也没能替换掉所有M1911,这两种手枪同时装备当时的长江巡逻队。

美国斯普林菲尔德M1903 7.62毫米步枪

该步枪是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在1900—1905年间开发的,采用了毛瑟M98步枪的枪机设计进行改进,发射一 种现代化的、无弹底突缘的枪弹。早期生产的M1903步枪采用胡桃木枪托,但没有后坐(加强)栓。从1908年开始,新枪托带有一个(后来改为2个)加强栓。

image

海军使用的斯普林菲尔德M1903 7.62毫米步枪,在一战后逐渐成为美国长江巡逻队的主力步枪

陆军很快就喜欢上了这种长度短、坚固和精确的步枪。但海军直到1912年才开始装备这种步枪,而且更换“克拉格-约根森”步枪的工作进程很缓慢,长江巡逻队则更是如此。

1917年,随着美国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海军加快了装备更新速度,所以奔赴欧洲作战的海军部队很多都已经换装了M1903步枪,而长江巡逻队还只是少量更换了新步枪,绝大部分仍在使用“克拉格-约根森”步枪。

不过M1903步枪很快成为长江巡逻队的水兵们最喜爱的武器。他们有“长江上的神枪手”的名声——当美国炮舰由于长江水位过低而停泊在港口内过冬的时候,经常对堤岸上的目标进行步枪射击训练,这不仅可以提高士兵们的射击技能,还有威慑潜在敌对势力的用意。M1903步枪此后一直作为长江巡逻队水兵的制式步枪,直到1942年撤走为止。

刘易斯M1917 7.62毫米机枪

该枪由美国人萨穆尔·麦克利恩(Saumel McClean)发明,并由美国陆军的艾萨克·N.刘易斯(Isaac N.Lewis)改进。

刘易斯机枪的争议很多。这种机枪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机枪,是一种轻型、气冷式武器,能由单人携行和操作。其外形特点是一个木制的枪托、平平的弹盘和包裹在全部枪管上的护套,里面装有铝制的散热薄片。射击时,火药燃气向前高速喷出,在枪口处形成低压区,使空气从后方进入套管,并沿套管内散热薄片形成的沟槽前进,带走热量。这种独创的抽风式冷却系统,比当时机枪普遍采用的水冷装置更为 轻便实用。但由于陆军军械局局长威廉·克罗齐尔(William Crozier)将军与刘易斯之间长期存在矛盾,前者一直利用他的权力去阻止陆军采用刘易斯机枪。刘易斯见美国陆军对自己的机枪反应冷淡,就去往比利时并亲自建立了一家公司生产这种机枪,销往欧洲。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英国伯明翰轻武器公司(BSA,Brimingham Small Arms)得到了在英国生产刘易斯机枪的许可证。大战期间,英联邦军队使用了上万挺刘易斯机枪。1915年,萨凡吉武器公司(Savage Arms)也开始制造刘易斯机枪,并销往加拿大、意大利、法国和俄国。随着美国的参战,美国海军也下了一份6000挺刘易斯机枪的订单。大战开始之后,美国海军开始用刘易斯机枪替代老旧的柯尔特重机枪。尽管刘易斯机枪不具备柯尔特重机枪的火力潜能,但却更适合炮舰使用,因为它不仅能安置在炮舰甲板的枪架上,还可以由登陆部队方便地携带。

image

舰载刘易斯机枪,可以作为高射机枪使用(出自电影《“圣保罗”号炮舰》)

最后的长江巡逻队

1924年10月,美国国会很勉强地通过了一项海军用于亚洲舰队新炮舰的资金预算,第二年通过了招投标,于1926年开始建造新的6艘炮舰,也就是第三代和最后的长江巡逻炮舰。

第一艘炮舰以美国殖民地岛屿命名为“关岛”号(Guam,PR-3),该舰于1927年12月28日下水,很快其姐妹舰“帕奈”号(Panay,PR-5)、“棉兰老”号(Mindanao,PR-8)、“吕宋”号(Luzon,PG-47)、“瓦胡”(Oahu,PR-6)号和“图图伊拉”号(Tutuile,PR-4)也接连下水。6艘炮舰完全按图纸标准化地建造,外观上非常相似,但为了适应不同的江河条件,舰体长度分为3种。

值得一提的是,这6艘炮舰均委托中国的江南造船所建造。其中“图图伊拉”号与“关岛”号是同级姐妹舰,也是6艘炮舰中吨位最小的一级。两舰排水量370吨,全长48.59米,水线长45.72米,舰宽8.25米,吃水深1.55米,动力系统采用 的是2台往复式蒸汽机,配合2座英国桑尼克罗夫特公司生产的燃油水管锅炉,功率1950马力,航速14.5节,油柜载量75吨。“图图伊拉”号于1926年10月17日在江南造船所开工,工厂编号505号,经过一年的建造,1927年6月14日在上海下水。

值得注意的是,江南造船所通过建造这批美国炮舰,获得了很多美式军舰的舾装和设计标准、规范。此后,江南造船所为中国海军建造的“咸宁”“民权”“民生”等多艘军舰上,都可以找到和“图图伊拉”等美国炮舰相同的设计。

这几艘美国炮舰采用的都是平甲板船型,考虑到军舰倒行时舰尾也会大量上浪的问题,“图图伊拉”号除了在舰首设有一段防浪舷墙外,在军舰尾部也设有一段较矮的防浪挡板,这是与其他国家长江炮舰的重要外观区别之一。在主甲板上,“图图伊拉”号的上层建筑分为两层,第一层的前部主要是生活舱室,其上方是作战和指挥平台,露天安装了1门3英寸口径23倍径火炮,炮位后是带有薄装甲的驾驶室,在驾驶室的顶部另有一层露天飞桥甲板。紧邻着驾驶室后方,又是一组舱室,主要为居住用途。

“图图伊拉”号的上层建筑中部是2座高耸的烟囱和配套的风筒、机舱棚等设 施,由此向后的一层建筑内仍然是居住舱室,二层上则另设有1间独立的甲板室,内部可能包含了无线电室。该处甲板室的外面朝向舰尾的方向安装了另外1门3英寸火炮。除此之外,舰上还装备有10挺机枪,均配有几乎与人身等高的高大护盾。“图图伊拉”号的外观特征还有双桅双烟囱。

image

1927年5月28日,中国上海,正在江南造船所建造中的“关岛”号炮舰

image

1927年12月15日,正在吴淞口进行标准航速——15.62节测试的“关岛”号,注意其主炮高大的防盾

image

长江中的“关岛”号炮舰

至于其他炮舰,“吕宋”号被作为马夸特(E.J.Marguart)海军少将的旗舰。

总体而言,这批炮舰在当时来说是现代化的,航速快且舒适,都有2门76.2毫米口径的甲板炮,在炮舰中部的装甲炮塔和舰桥上还有8—10挺刘易斯机枪。另外,有些炮舰上还带有2门发射1磅炮弹的火炮,通常用于放礼炮致敬,或是装填铅弹去射击鸭子,为水手们的晚餐提供新鲜的肉食。舰上约60名水手的居住舱室是一流的,但这并不包含中国船工。在上岸度假的时候,长江巡逻队的水手终于可以昂首阔步了,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已经有了长江上最好的炮舰。之前的炮舰当中只有“帕洛斯”号和“莫诺卡西”号继续留下执勤,其余的西班牙制炮舰都报废或用作靶船。

同时,新的炮舰也带来了新的轻武器。

勃朗宁M1918 7.62毫米自动步枪

著名的勃朗宁自动步枪(BAR)是勃朗宁的又一个杰作。该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研制,设计初衷是为士兵提供一种轻型自动武器,使他们可以在进攻时增强火力密度。该枪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使用可拆卸的弹匣,由柯尔特公司、温彻斯特公司和马林-洛克威尔公司生产。该枪在一战的西线有少量使用,并在短时间内赢得了坚固、可靠的名声。此后,该枪一直是美军的一线武器,使用到20世纪50年代。

image

正在舰上进行BAR射击训练的舰员

虽然无法确定长江巡逻队装备BAR的时间,但是从照片判断,长江炮舰装备BAR可能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而海军登陆部队的照片表明,他们装备的是装有两脚架的刘易斯机枪。

不同于后来的M1918A2,勃朗宁M1918没有安装两脚架,它计划是作为一种自动步枪使用,但实际却是作为轻机枪来使用的。在近距离和狭窄的空间内,BAR显得有些威力过剩,所以对于长江巡逻队的水兵来说,他们更喜欢 使用另外几种著名的轻武器来执行任务。

温彻斯特M1917霰弹枪(M12防暴枪)

这种短枪管的霰弹枪装填大号铅弹,是最致命的近战武器之一,长期以来都是美军很喜欢的一种武器。美军第一次大规模使用霰弹枪是在菲律宾战斗期间,装备了大量M97泵动式防暴枪,这些枪在近距离丛林遭遇战中的表现是完美的。

美军很快发现,这种武器在战壕战中也是致命的,于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购买了大量温彻斯特M1917,并给这种枪装上了护手和刺刀,成了著名的“M1917战壕枪”。同时,也有少部分外形类似的M12防暴枪装备了部队。1918年,战壕枪大部分采用黄铜弹壳,但还有少量使用的是民用的、纸质弹壳的12号铅弹。《美国温彻斯特战壕、防暴枪和其他美国军用霰弹枪》一书中记载,在1917—1918年间,美国海军得到了1100支温彻斯特M1917和M12霰弹枪,其中包含战壕枪和霰弹枪两种类型。这些泵动式霰弹枪的口径为19.05毫米(.75英寸),停止能力非常强,适于对付强行登船的人员。美国长江炮舰的水手们通常使用没有护手和刺刀的M12防暴枪来进行护卫商船、近距离对付成群结队的武装人员袭击,以及击退强行登船者的训练。

image

温彻斯特M1917霰弹枪

M1928汤普森冲锋枪

该枪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由约翰·T.汤普森(Thompson)将军主持开发的。他最初的打算是设计一种供战壕战使用的、能够单人操作的自动武器,采用11.43毫米柯尔特自动手枪弹(.45ACP弹),并采用复杂的保险机构。最后,该枪被证明是一种可靠的、在近距离杀伤力惊人的武器。

在大战结束后,美国陆军对这种枪的设计表现出了有限的兴趣,汤普森安排柯尔特公司去生产这种枪,并命名为“M1921汤普森冲锋枪”,在销售方面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海军购买了340支,供海军陆战队使用。在尼加拉瓜和海地对付暴动和海盗的战斗中,汤普森冲锋枪大出风头,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丛林战武器。

根据这些战斗中的反馈,海军要求对汤普森冲锋枪做出少许改进,改进后海军又购买了500支,其中很多装备了长江巡逻队。后来又相继出现了M1923、M1928系列冲锋枪。其中M1928A1式于1930年研制成功。不同于后来的冲锋枪,M1928是采用重机枪用的钢材来制造的,具有胡桃木制的枪托和握把,枪口还安有一个制退器来控制射击时的上跳。该枪可以进行全自动(连发)或半自动(单发)射击,可调整的表尺设计也很合理。根据海军的要求,射速从M1921的每分钟750发降至600发。但这种冲锋枪最大的缺点是它的重量,在安装50发子弹的弹鼓时,全枪重量几乎只有7.26千克。据照片显示,海军的M1928都装有大型的前握把。长江巡逻队的水兵也装备这种前握把的汤普森冲锋枪,可谓拥有了那个年代最好的近战轻武器。

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了。在长江上,英美的海军舰船和 日本军队发生了各种摩擦。

image

美国海军M1928汤普森冲锋枪

1937年11月起,美国炮舰“帕奈”号被派往南京江面待机应变,以及协助外交人员和侨民撤离。此前停泊在南京江面的“美平”“美安”等3艘美孚公司的油船也借机同行。

1937年12月12日,“帕奈”号刚刚准备对那几艘油船进行护航,并带着补给物资和许多美国的外交人员和避难者离开南京。当时南京已经在日本军队的铁蹄下成为一片废墟,更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大约在下午1点35分,没有任何警告和预兆,正在起锚的“帕奈”号和那几艘油船突然遭到日本轰炸机的攻击,水手们勇敢地进行回击,但他们的防空火力——8挺刘易斯7.62毫米机枪没法对付现代化的轰炸机。该舰被命中2枚60公斤炸弹(日机共计投弹18枚),并遭到机枪扫射和近失弹片损伤。在两个半小时之后(下午3点54分),“帕奈”号和几艘油船沉入江底。舰上官兵中有13人重伤(其中1人伤重不治),32人轻伤。幸存的水手们带着伤员利用救生艇逃离,躲避着日军的搜捕,在长江沿岸的沼泽地躲了3天,直到他们被“瓦胡”号和英国炮舰“瓢虫”号(Ladybird)营救。日本人随后对此事件进行了道歉,称是把“帕奈”号和油船当成了中国船只误击。东京方面愿意为“帕奈”号、几艘油船、阵亡的2名美国水手和1名侨民赔偿200万美元。另外,甚至提出要新造一艘炮舰送给美国长江巡逻队,去顶替“帕奈”号的位置。

1937年,美国长江巡逻队把老旧的“帕洛斯”号卖给了中国的航运公司。1939年,宣布“莫诺卡西”号也不适合继续服役,进行了报废处理,将其爆破沉没。

image

“帕奈”号炮舰

当日本对华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的时候,美国海军决定调动大部分停留在中国水域内的舰船:“图图伊拉”号驶往长江上游,在重庆继续保持美国的军事存在;“威克”号则决定留在上海,作为驻地船;而“瓦胡”号、“吕宋”号和“棉兰老”号则前往菲律宾。1941年11月底,“威克”号炮舰载运补给品赴汉口,回航上海的基地后,其大部分船员随其他炮舰离开中国调往菲律宾,只剩下10名电讯人员留守。12月8日,日本对太平洋和远东的英美目标发动突然袭击,太平洋战争爆发。在上海黄浦江上,日舰击沉了拒绝投降的英国海军炮舰“海燕”号(HMS Peterel),同时派出登舰人员袭击了锚泊中的“威克”号。在日本海军登舰部队来袭的时候,“威克”号放弃了抵抗,被日本海军接收。12月15日,“威克”号被编入日本海军,改名叫“多多良”号。整个战争中,“多多良”号都在日本海军手中,继续在长江执行任务。

当时,作为一种支持中国抗战的政治姿态,英国向国民政府赠送了3艘长江炮舰。美国也不甘落后,决定把在长江上仅剩下的一艘炮舰“图图伊拉”号无偿赠送给中国。

1942年3月17日,在重庆下游举行正式的交接仪式,“图图伊拉”号炮舰被移交给中国海军,同时移交的还有英国赠送的“塘鹅”“猎鹰”“矶鸲”三舰。“图图伊拉”号更名为“美原”号。“图图伊拉”号的美国舰员们则想突破日军封锁,回到同盟国的阵营。他们历经千难万险,横穿中亚辗转到达印度,终于从那里回归美国海军。

image

停泊在重庆的“图图伊拉”号炮舰,拍摄于赠送国民政府的前夕

在菲律宾防卫战中,原属于美国长江巡逻队的其余炮舰不是沉没,就是被日本俘获。其中“棉兰老”号被日军轰炸机击中自沉;“吕宋”号被日军俘获,改名“唐津”号,战争末期自沉;“瓦胡”号被日军舰炮击沉。就此,美国海军这段独特的历史也被画上了句号。

image

4艘长江炮舰的对比图

美国长江服役奖章

1930年,美国设立了长江服役奖章,授予海军和海军陆战队成员(甚至还有少量陆军人员获得了该奖章)。设立该奖章的目的是奖励从1926年9月3日到1932年12月31日之间,在长江上服役的美军官兵,因为这是一个严重动乱的时期,各种势力在长江上经常发生摩擦甚至交火。长江服役奖章还授予那些长期在上海服役的军人,他们直接为长江流域的登陆行动提供支援(例如“南京事件”)。美国官方于1940年终止了长江服役奖章的授予,这种奖章的职能由中国服役奖章取代。

image

一枚编号2257的美国长江服役奖章

image

1940年后取代长江服役奖章的中国服役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