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阿拉伯扩张战争

阿拉伯扩张战争(阿拉伯人大扩张)

阿拉伯扩张战争简介

阿拉伯扩张战争:狂热的伊斯兰军队在极短的时间内崛起,并以令人惊异的速度进行扩张。在东方,他们迅速而直接地摧毁了拥有战象和具装重骑兵的萨珊波斯帝国。后者的末代王储带领拜火教徒流亡中国,王储本人更在唐高宗的禁军骑兵中担任了禁军将军。在西方,阿拉伯军队击败了当时拥有最专业化军人,并处于常胜状态的东罗马(拜占庭)军队。在公元636年的雅穆克战役中,无论是纪律严明的东罗马重步兵方阵,还是身经百战、人马俱甲的东罗马铁甲重骑兵,都未能挽回败局。随后,阿拉伯人的力量横扫整个北非与西班牙,建立了兴盛300年的横跨欧、亚、非的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扩张战争过程分析——

大征服时代的阿拉伯军队

东罗马帝国在亚美尼亚战胜波斯人那年正是穆斯林“徙志”年。当时,穆罕默德正忙于奠定阿拉伯世界政治与宗教的统一基础。他的工作充满了活力和极大能量。公元627年,穆罕默德坚守“先知之城”麦地那,挫败了麦加大军对该城的围攻。公元630年初,穆斯林军队在半岛上的伊斯兰教势力日渐巩固后,降服了麦加城,随后,阿拉伯半岛的各个部落纷纷派遣使者前往麦地那表示归顺,少数对抗者遭到镇压。自此,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民众开始以伊斯兰教为核心建立一个统一的阿拉伯伊斯兰国家。这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在之后的岁月中以极快的速度壮大起来。

穆罕默德去世几年后,阿拉伯人开始军事大扩张,而其狂热的宗教力量促使阿拉伯人较过去的日耳曼人更加积极与义无反顾地远离贫瘠的故土。他们的目的并非是使非穆斯林皈依新信仰,而是征服新领土,实现对非穆斯林的控制。作为先知继承者的哈里发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满足阿拉伯人对商路和土地的需求,掀起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扩张运动,历史上称之为“阿拉伯大扩张时代”。

很多人在认识上对阿拉伯大扩张有误解,认为阿拉伯扩张最主要是依靠戴着头巾、只披袍子不穿甲的“阿拉伯轻骑兵”。根据现代诸多历史学家的研究,在7世纪初进行的大征服初期阶段中,阿拉伯军队的主力既非轻甲,也非骑兵,而是步兵,骑兵数量急剧增多则是在阿拉伯帝国征服了北非及西班牙地区大片领土之后。在大征服初期阶段,阿拉伯军队的步兵中最出色的当属步兵弓箭手,他们在战斗中往往以强力复合弓的倾射箭雨为特点。阿拉伯弓箭手的箭头是重型箭头,其沉重的箭矢往往可以在一定距离内射穿较重的铠甲。它的外形也被阿拉伯的对手——萨珊波斯帝国的士兵嘲笑为“女人的纺锤” 。但很快,阿拉伯弓箭手的强大杀伤力就让他们再难笑出来。

阿拉伯重步兵的作战素养并非是在大征服时代被训练出来的。在长期参与东罗马帝国与萨珊波斯帝国的战争中,他们充当佣兵,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因此在大征服时代,阿拉伯重步兵的作战方式近似于东罗马帝国。他们也以密集队形作战,并使用矛与大盾作为主要作战武器。如果遇上骑兵,他们可以将长矛尾端插在地上组成拒马枪。他们的标枪数量不多,会用在两军刚刚接触的阶段,军官也会配备标枪。除此以外,他们装备着类似古罗马式的短剑,而非当时罗马人已经普遍使用的长剑。装备上,沙漠地带的阿拉伯人虽然做不到全部装备金属盔甲,但披甲率很高。当然阿拉伯人比同时代东罗马帝国步兵的披甲率低一些,且头盔较为罕见。大征服时代的阿拉伯重步兵拥有非常顽强的战斗意志,在实战中擅长打长时间的阵战,特别是防御战,复合弓箭雨与密集矛阵几乎是他们不变的阵型。

◎左为穆斯林指挥官,中为穆斯林步弓手,右为贝都因骆驼骑手

虽然大征服时代阿拉伯骑兵并不多,但阿拉伯马兼顾速度与耐力,质量非常高。阿拉伯马一般来自阿曼与也门,其中也门的最好。而且,宝贵的马匹也没有像9-10世纪的阿拉伯帝国那样,被多用途使用,而是多集中在精英战斗部队里。为了让马匹有足够的体力在战斗中使用,骑兵在行军时宁愿选择骑骆驼。阿拉伯骑兵一般被布置在侧翼,使用不同于罗马骑兵的分散队形,他们用来打击敌方的散阵或轻步兵也非常适合用于追击。

◎左为阿拉伯安萨尔骑兵,中为波斯阿斯瓦兰骑兵,右为伯伯尔人辅助军

骑矛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骑兵武器,其次才是剑。大征服时代阿拉伯骑兵的骑矛有的非常长,达5.5米。而骑兵在使用剑的时候,不仅用单手剑,也使用双剑——除了长剑以外,另一把是被称作“khanjar”的来自阿曼的短剑。阿拉伯人当时并不使用弯刀,这是10世纪之后骑兵武器逐步突厥化与波斯化才有的状态,这也是容易被人误解的。

不同于10世纪之后突厥化的装备,这个时代的阿拉伯骑兵不擅长骑射,而是更擅长近战搏杀,阵前叫阵单挑是阿拉伯骑兵的传统之一。已经为萨珊波斯帝国或东罗马帝国充当雇佣骑兵多年的阿拉伯骑兵也非轻甲。在7世纪中期,阿拉伯骑兵一般身穿铁甲,披挂着竖立的肩带,肩带内放着剑。与大多数时间在马背上训练,“保证一次猛烈震撼性冲锋”的东罗马重骑兵部队不同,阿拉伯的装甲骑兵在步行作战时一样勇猛。阿拉伯骑兵在数量众多,或包围了敌军,抑或面对坚阵时,通常会选择下马作战。大征服时代的阿拉伯重骑兵没有具装骑兵,也没有马匹披甲的记录。

与他们普遍使用铁质专业马镫的东罗马帝国对手不同,阿拉伯骑兵在这个时代尚处于一个马镫过渡期,皮革马镫有是有,但却经常被视为软弱的表现,于是他们宁可不用马镫作战。这种情况一直到7世纪末8世纪初征服了呼罗珊地区,被装备铁质马镫的呼罗珊重骑兵影响才开始改变。

当贝都因人大量加入阿拉伯的大征服行动时,他们对阿拉伯军队最大的贡献是提供了大量的单峰骆驼。这些单峰骆驼使阿拉伯步兵在沙漠地带拥有其对手难以比拟的战略机动性,给予战争巨大的帮助。尼西比斯南部的沙漠天险对阿拉伯人来说,不再是罗马人或波斯人以为的天然屏障了,其中部分沙漠地区阿拉伯人是可以穿越的,他们会在对方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在敌人尚未完全动员之际发动突然攻击。叙利亚中部、南部在他们面前不再安全,但阿拉伯人不会像波斯人那样骑骆驼作战,骆驼在他们手中是标准的战略运输工具而非交战时的坐骑。

阿拉伯军队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在狂热宗教信仰影响下,妇女也会跟随军队作战,这与现代穆斯林社会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大征服时代早期的阿拉伯妇女地位较高,也常常参战,她们与对手相反——非但不会担惊受怕地希望丈夫与孩子舍弃军队回到家中,反而鼓舞疲惫的他们回去继续战斗。

决定性的雅穆克战役

从上文可知,大征服时代阿拉伯军队的装备与训练虽然不算劣质,但仍明显逊色于同时代的萨珊波斯帝国与东罗马帝国。因此,一些出乎意料的阿拉伯军队大胜的结局也在困扰着军史专家们。

公元636年爆发的雅穆克之战,是阿拉伯帝国“圣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过程与结果都被神化了,其实传说般的故事与真实的历史记载相距甚远。诸如“东罗马军队参战人数达到20万”,实际上东罗马军队当时的最大动员能力仅约此数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

当时的东罗马帝国与萨珊波斯帝国已在长期的拉锯战中两败俱伤。先说东罗马帝国,除了军队一直在消耗其国家财富以外,波斯人趁福卡斯发动叛乱之际,一直打到了博斯普鲁斯海峡,原先在日耳曼民族大迁徙中安然保存的小亚细亚地区遭到了严重的损失。北方阿瓦尔人的入侵则对帝国的西部与西南部——色雷斯地区与希腊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尽管这些问题最终得到解决,阿瓦尔人又被赶回草原,斯拉夫人也被安置妥当,但造成的损失却是不可估量的。再看萨珊波斯帝国,波斯人的防线被力挽狂澜的希拉克略亲自带兵打穿,并在萨珊波斯帝国后方造成了比东罗马帝国更严重的损失:萨珊波斯帝国的脊梁被击碎了,篡位者相继登基引发了巨大的混乱局面。但萨珊波斯帝国的惨痛局面弥补不了作为胜利者的东罗马帝国的损失,反而让崛起的穆斯林更容易征服这个奄奄一息的中亚老牌帝国。从事实上看,征服萨珊波斯显然更容易。同时向东罗马与萨珊波斯开战的阿拉伯人,只通过几次战役就在公元642年彻底终结了萨珊波斯帝国。

而希拉克略那令人惊异的体力与勇气,甚至运气,似乎都在与萨珊波斯帝国的战争上耗尽了。曾经在战场上手刃敌方大将,富有英雄气概的皇帝变得体弱多病。东罗马在战争中耗尽了资源,需要休养生息的帝国显然无法应对另一次在宗教领导下的民族大迁徙。更糟糕的是,此时军区制的改组也才刚刚开始,东部的省份并未因此而受益,再加上长期开战引起的高额税收,导致它们在阿拉伯入侵时很快倒向了侵略者。

公元634年,阿拉伯伟大的征服者——哈里发奥马尔开始攻入帝国领土,而他麾下被誉为“安拉之剑”的名将哈立德则连续击败东罗马军队,并带领军队骑骆驼以闪电般的速度直指叙利亚重镇大马士革。经过围攻,大马士革陷落并被哈立德屠城。

公元636年,希拉克略计划反击阿拉伯人的入侵,但他由于身体原因不能亲自指挥军队作战,于是派遣弟弟狄奥多西率领一支大军前往叙利亚。狄奥多西是文职人员,并不擅长军事,真正的指挥者是亚美尼亚将军瓦汉。此外,希拉克略也以条约和联姻的方式拉拢了萨珊波斯,打算与波斯人同时出兵。伊嗣俟三世积极动员了他的军队,但因为当时萨珊波斯残破的政府状态与低效的动员能力,使其没有赶上关键性的雅穆克战役。

◎哈立德带领麾下的阿拉伯军队穿越沙漠

注意到东罗马军队正在集结的哈立德,立即召集他分散在四处的部队。最终哈立德在叙利亚南部的雅穆克集结了他的军队,而瓦汉带领的东罗马军队也一路进军,在收复了大马士革之后,同样到达了那里。决定性的一役即将拉开序幕。

关于参加此役的东罗马军队人数,从古至今历史学家的意见差异很大,即使是现代学者,穆斯林学者给出的数字往往较为庞大,而其他史学家则恰好相反,大体上人数估算在15000-150000人不等。根据当时东罗马帝国的状况,一部分历史学家认同的“东罗马军队有20000人,加上联盟军达到40000人”是较为可信的。因为人数再多就超出了东罗马帝国的出兵能力,也超出了当时叙利亚所能承受的补给能力。至于阿拉伯军队的人数,现代学者一般估计为15000-24000人,在这一点上差异不是特别大。

◎雅穆克战役前穆斯林和东罗马军队的调动

东罗马军队在叙利亚集结后依靠大马士革提供补给,但这里刚遭到严重破坏与屠杀,因此补给负担让军队与地方的关系严重紧张。不信任的气氛也弥漫在军队中的罗马人、亚美尼亚人与当地信仰基督教的阿拉伯人之间。再加上各民族之间的宗教隔阂,军队指挥官不得不将大量精力都用在平息军队中这些紧张的宗教分歧上。这些内部争斗影响了东罗马军队的协调规划,也是导致之后灾难性溃败的一个原因。

双方军队到达雅穆克后,哈立德占据了相对有利的地形,特别是一些山丘,如塔尔艾尔贾穆阿。这里既可以作为阿拉伯军队右翼的屏障,也可以隐藏一些预备队,事实上,后来隐藏在这里的预备队发挥了重大作用。依托山谷,瓦汉占有人数优势的军队也很难包抄阿拉伯人。

战斗开始前,瓦汉根据希拉克略的安排,与阿拉伯人进行了外交磋商,这也许是为了等待波斯人的援军。谈判当然是未果的。不过,因阿拉伯军队同时也在向波斯人开战,以致在东方的卡迪西亚,人数较少的阿拉伯军队正面临萨珊波斯军队的威胁,是以拖延战术正是哈立德所欢迎的。之后,穆斯林援军源源不断地进入雅穆克,这使罗马人担心阿拉伯军队将得到大量增援,于是瓦汉决定率先发动攻击。但他并不知道抵达雅穆克的阿拉伯军队只是小股援军,其目的是给东罗马军队造成一种援兵不断的印象,以迷惑东罗马军队率先发动攻击,这样阿拉伯人就可以使用他们擅长的阵地防御战术作战。

◎雅穆克战场的地形

公元636年8月15日,战斗正式打响。两军列阵,罗马人以惯用的一阵箭雨拉开了战斗序幕。随即,东罗马军队派遣他们的勇士前来挑战,阿拉伯军队则命令他们专门用来决斗的勇士(mubarizun)上前迎战,这是一种精于步骑角斗以削弱敌方军官力量的专业战士。到了中午时分,在损失了一些勇士之后,瓦汉命令罗马人尝试了一次试探性攻击。罗马人想利用其装备上的优势,找出穆斯林军阵中可以突破的地方,但是东罗马军队并不能击破由经验丰富的阿拉伯老兵组成的阵型。低强度的肉搏战一直持续到黄昏,两军才暂时休战。

第二天,大概因为了解到一些伊斯兰文化上的习俗,东罗马军队突然在黎明时分发动攻击。瓦汉的意图是在保持中央战线攻击的同时,利用侧翼攻击来压到数量较少的敌人。当罗马人如此这般三次成功攻击对手之后,穆斯林军队右翼开始败退,罗马人随即冲进了阿拉伯人的营地。那里有撤退的穆斯林士兵,还有大量的随军家属,特别是穆斯林女性。但此举不但没有造成穆斯林军队的崩溃,相反,这些女人重新鼓舞了她们的丈夫与孩子。她们用鼓声进行激励,甚至用石块将他们砸回去,让这些被击退的穆斯林士兵重新返回战场与东罗马军队拼杀。

同样的事情也在阿拉伯军队左翼发生了。虽然进度稍慢一点,但罗马人组成密集枪盾阵的重步兵也击退了阿拉伯左翼军队,但穆斯林士兵和他们的右翼同伴一样被营地的妇孺所鼓舞,奋起反击。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也造成了罗马人的极大困惑,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场面,罗马人最有利的攻势就这样被挡住了。哈立德随即派遣骑兵,先后对阿拉伯右翼和左翼进行了支援,同时穆斯林中央阵线也发起了反击。阿拉伯侧翼骑兵在东罗马军队的阵线上突破了一个点,但也无法取得进一步战果。第二天结束后,双方军队再次退回营地。

第三天,东罗马军队继续用这样的方式发起攻击,不过这次侧重于战场的北部(也就是东罗马军队的左翼)。这次攻击造成了穆斯林右翼与中央阵线偏右军队的败退,然而他们再一次被营地里的老弱妇孺逼出来与东罗马人拼命,甚至有阿拉伯士兵这样叫道:“罗马士兵比我的老婆好对付多了!”后阵的哈立德立即又派遣骑兵支援,恢复了阵线。但这一次,阿拉伯军队遭到了较大的伤亡。

◎影视作品中的哈立德骑兵

第四天是穆斯林军队最困难的一天,也是决定性的一天。在前一天的攻击中,瓦汉差点就突破了阿拉伯军队的战线,而且连续几天战斗也使阿拉伯军队丧失了绝大部分的步兵弓箭手。瓦汉仍是重复使用前两天的战术,利用装备优势进行猛烈攻击。战场的地形也使他没有太多选择,只能强攻。在这天,瓦汉的亚美尼亚军团在迦萨尼德 骑兵的掩护下,将阿拉伯军队中央阵线右侧的军队再次击退,中央阵线与左翼的阿拉伯军队则还在苦苦支撑。这时,哈立德决定投一个重注——将阿拉伯军队的骑兵主力全部集中在自己右翼,这会让阿拉伯中央阵线与左翼的军队完全丧失骑兵的掩护。

这个决定使中央阵线的阿拉伯军队完全陷入困境,他们之前已经损失了大多数的弓箭手,现在又没有了骑兵。东罗马弓箭手向他们不断倾射箭雨,弓骑兵则毫无顾忌地直接冲到很近的距离向他们发射箭矢,这天也被阿拉伯人叫作“失明之日”,因为当天有大量的人被射瞎。在极度不利中,阿拉伯中央阵线中的一部分军队被东罗马军队的猛攻分割,大多数士兵战死或重伤。中央阵线与左翼的阿拉伯军队开始溃退,这次妇孺们再怎么激励都没用了。

但这时候,妇女们站了出来,她们竟然组织起来,一面呼喊男人再次投入战斗,一面直接扑向东罗马军队,这里面甚至包括骑兵统帅扎拉尔的妹妹,战斗结束后在重伤员中找到这个女人时,她头上还插着罗马人的剑。狂热的力量再次爆发在阿拉伯人中,阿拉伯中路与左翼竟然在摇摇欲坠中没有失守,哈立德的豪赌成功了。

现在在右翼,哈立德则亲自带领集中的骑兵主力,对正在前进的亚美尼亚军团和迦萨尼德骑兵发动了反攻。退却的阿拉伯右翼军队也返回冲杀,将东罗马左翼挫败,迦萨尼德骑兵损失惨重。

东罗马骑兵在左翼发动猛攻时与步兵脱节,出现了一个缺口。这个缺口很快被对方利用,阿拉伯骑兵迂回到这里发起进攻。在损失了大量的骑兵之后,东罗马骑兵们慌不择路地奔逃,哈立德立即使用他的骑兵,猛攻罗马人的左翼。另一支在东罗马军队突击前就迂回隐藏在塔尔艾尔贾穆阿山丘之后的阿拉伯骑兵,则在追击东罗马骑兵时发挥了重要作用——高速袭来的阿拉伯骑兵使东罗马骑兵再也无法重整编队,直至被完全击溃。接着,这些阿拉伯骑兵追赶着溃败的东罗马骑兵,轻松地夺取了东罗马大军后方的战略要地——瓦迪鲁盖得桥。夺取这个桥意味着整支东罗马大军的后路被切断。东罗马大军陷入绝境,只有向北突围,但穆斯林军队的主力已经移动到了那里。这让整个东罗马军队进退不得。

◎雅穆克战役第四天,东罗马军队攻破阿拉伯军营地后,妇女们加入了战斗

第五天,精疲力竭的穆斯林军队与东罗马军队的主力都在重新编组,但因为军事要点的丧失,这并未给陷入绝境的瓦汉带来任何机会。他试图夺回后方要点瓦迪鲁盖得桥,以求得逃生之路,但被击退。东罗马军队在第五天已经开始出现崩溃的迹象。

到了第六天,阿拉伯大军全线推进,东罗马右翼统帅战死,接着崩溃延续到了中央阵线和左翼。一些人在逃跑中落入深谷,一些人试图跳入水中逃生,又被高地的阿拉伯人投掷石块砸死。大量的人在逃跑中被直接杀死,不过仍有许多士兵成功逃脱了杀戮。

瓦汉很可能是战死了,希拉克略的弟弟狄奥多西也亡于此役。东罗马大军据现代学者估计损失了将近45%的兵力,但最关键的是,即使有大量士兵活了下来,其军事建制也被摧毁得一干二净。阿拉伯人同样付出了数千人伤亡的代价,当然与失败者相比,这个损失微不足道。

这场决定性战役的失败使曾经的东罗马英雄一蹶不振,也失去了收复失地的勇气。他目睹自己一生的成就毁于一旦,挫败波斯人、拯救帝国的巨大胜利不过是替新征服者铺平了道路。就在他曾通过史诗般奋斗、千辛万苦收复的土地上,阿拉伯人的大侵袭如洪水般在泛滥。希拉克略在震惊中只能发出“永别了,美丽的叙利亚,这么好的河山,就永远属于敌人了”这样的哀叹。

雅穆克战役的胜利使“安拉之剑”哈立德被誉为最出色的骑兵指挥官之一。他是非常出色的人才,懂得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控制自己的劣势,也清楚在军备与数量劣势中通过机动防御来发挥自己的地形优势,并在战斗中把握战机,在关键时候有决心投入自己的精锐部队,进行充满勇气的而富有决定性的部署。

但同时从整个战役来分析,他的胜利与当时大征服阶段阿拉伯人狂热的宗教鼓舞及决心是分不开的。其实他的对手东罗马统帅瓦汉在第二天就攻入了他的营地,不过瓦汉不但没有因此扩大战果,反而被狂热的阿拉伯妇女鼓舞已经败退的士兵扭转了败局,第三天也因同样不可思议的原因被击退。在正常情况下,军队中携带大量家眷是起不到积极作用的,这种情况显然完全出乎任何军事指挥官的预料。

在决定性的第四天,哈立德成功的豪赌让他直到今天都享有名将光环,但我们假设,如果他集中所有骑兵在右翼造成了己方中央阵线与左翼的完全溃败呢?在一般的军队中这是很有可能的,因为正常情况下,“失明之日”这样的损失已经可以造成军队的崩溃了。事实上,穆斯林的中央阵线和左翼也“几乎”崩溃了,中央阵线与左翼的阿拉伯军队开始溃退,连前两日有效的妇女激励都失去了作用。这个时候,妇女们却组成敢死队抵挡住了东罗马军队的攻击,并激励他们已经败退的丈夫与孩子继续返身投入战斗。抛开特定的环境,这是正常军队做不到的。

东罗马军队的统帅亚美尼亚人瓦汉,他的骑兵相对于对手,是分散在左、中、右三个方向上的,这也是他之后被军史学家批评的最主要原因。但他的布阵也许是因为当时在叙利亚的这支“多民族”“多宗教派系”的东罗马军队内部的争吵与不和所导致的妥协方案。他不可能像哈立德那样,随意调动阿拉伯人的精锐部队集中到自己想要攻击的方向上。东罗马方面,可能也只有健康状态下的希拉克略亲自挂帅才能做到这一点。

但总体的来说,瓦汉的用兵是符合逻辑的。决定性的第四天,如果在正常的军事环境中,即使是哈立德击败了东罗马军队左翼,瓦汉的军队也会突破哈立德的中央阵线和左翼,最终造成有利于他的局面。事情的发展却完全超出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东罗马将领的认知范畴。在整个人类历史中,他是第一个在大决战中遇见大规模狂热穆斯林“圣战”局面的罗马将领,他是不可能有任何经验或者是前任借鉴的。

◎阿拉伯的征服路线

但无论如何,哈立德获得了全胜,雅穆克战役直接决定了叙利亚的命运。东方首府安条克没有做任何抵抗就向入侵者投降了,接着叙利亚南部的耶路撒冷也在巨大的压力下打开了城门。随后,阿拉伯军队又发动了对埃及的进攻。在之后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阿拉伯军队几乎所向披靡。在东方,他们以极快的速度在数次战役后灭亡曾经的中亚霸主萨珊波斯帝国;在西方,除了在攻击小亚细亚核心地带和君士坦丁堡遭到失败外,阿拉伯军队几乎战无不胜。他们逐步占领了北非,并通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西班牙。在那里,他们又消灭了统治西班牙的西哥特人。就这样,一个横跨亚、非、欧的庞大穆斯林帝国被建立起来,曾经的罗马文明在北非彻底被伊斯兰文明所取代。

但狂热的“圣战”精神并不能一直强化军队的战斗力,阿拉伯帝国在之后倭马亚王朝与阿巴斯王朝逐步建立起伟大文明的时候,理性的发展也使狂热逐步消退。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已经拥有比大征服时代更多的军队、更好的装备 以及更完善的训练,但他们与罗马人的战争却渐渐出现胶着状态,无法取得突破性战果。

到了9世纪,东罗马帝国在公元863年的战役中全歼阿拉伯统帅奥马尔的主力军队,成为东线战场的转折点。东罗马帝国后来逐步发动反攻。在10世纪的东罗马帝国“征服者时代”中,公元965年,“白色死神”尼基夫鲁斯二世带领着装备具装铁甲的东罗马军队,在托罗斯战役中彻底打垮了小亚细亚东部的阿拉伯人,收复了安条克城和北部叙利亚。后继者约翰一世与巴西尔二世又扩展了东方的疆域,拿下了叙利亚中部、亚美尼亚等地区。这一时期,阿拉伯军队仍会使用“圣战”来动员军队奔赴前线与东罗马帝国作战,但很明显,这个时期的“圣战”不再那么义无反顾,士兵们更加注重风险与收益,比如有来自呼罗珊的数千名精锐士兵参加“圣战”,但听闻前线不利,转而坐船打道回府。

结语

无论是日耳曼人的大迁徙还是阿拉伯人的“圣战”,都使得原本居住在边缘地带的民族,在巨大的破坏中,进入曾经富饶繁华的中心地带,彻底终结了欧洲和中东古典时代。大迁徙时代的结束也是中世纪的开始。但显然,拥有狂热圣战精神的阿拉伯人的迁徙更具备让原定居民族惧怕的威力。时过境迁,曾经的欧洲“蛮族”在昔日罗马帝国的土地上,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生机勃勃的国家,它们逐步演变成现代的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成为世界文明地区的象征。中东的局势则愈发不稳定,无休止的战乱与宗教纷争使这个地区充满了不安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