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齐柏林飞艇

齐柏林飞艇(Zeppelin)

齐柏林飞艇简介

齐柏林飞艇:齐柏林飞艇(Zeppelin)是一种或一系列硬式飞艇(Rigid airship)的总称,是著名的德国飞船设计家斐迪南·冯·齐柏林伯爵(Count Ferdinand von Zeppelin)在20世纪初期以大卫·舒瓦兹(David Schwarz)所设计的飞艇为蓝本,进一步发展而来。由于硬式飞艇技术的成熟,使大型化成为可能。因为能力较同时期飞机优秀,可装载大型货物在航空事业早期具有辉煌成绩。“齐柏林飞艇”是硬式飞艇所用的代名词。在世界航空史上,齐柏林飞艇应该是航空器领域里不容忘却的一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齐柏林飞艇部队一度成为了大英帝国的梦魇。

齐柏林飞艇·历史词解——

一、列日

一战时期,德国人的铁路系统完美地展现了当时一个工业国家最前沿、最尖端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鲜为人知的是,那个时候,德国那复杂的铁路系统是由德国陆军规划并参与建设的,每一条重要的铁路线都有德国陆军军官派驻,铁路的建设未经德军总参谋部的批准不得随意铺设线路,甚至改动也是不可能的。通向西部边界的复杂的复线铁路,理论上在20天之内可以将300万大军从德国腹地运送到前线。在战争的最初两周,平均每小时,就有6列军列喷吐着浓浓的黑烟,奔向前线。

◎ 列日要塞的地堡

根据施利芬计划,120万德国士兵作为德军的右翼,将横扫比利时和卢森堡。该计划并未企图破坏荷兰的中立,因此,这百万大军将不得不通过一条狭窄的、宽度仅120千米的走廊前进,必须在法国人被充分动员之前,以泰山压顶之势猛扑法国,将其一击毙命。

但是在这条走廊上,列日是一个难以逾越的绊脚石。

作为职业军人,热拉尔·勒芒将军有足够的信心相信,德国人无法从他的眼前通过。

他手下有足足4万大军,有欧洲最坚固的要塞堡垒,当然,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他的国王——比利时阿尔贝国王的命令。命令很简单,就是“抵抗到底”。

他的要塞名叫“列日”,由著名的军事工程师亨利·布里亚尔蒙特将军设计,经过漫长的25年时间,终于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完成。在工程于1913年最终完成的时候,大家——至少所有比利时人——都以为,这个要塞是无法被攻破的。

要塞建筑在一座三角形的、孤零零的小山包上,由钢筋混凝土构建成了一系列的炮塔,武器从机枪到203毫米大炮,总数约四百件,火力极其强大。三角形要塞的每一个角都装备着小口径的速射炮,足以压制住步兵的冲击。厚实的炮塔可以防御住203毫米炮弹的射击,待在里面的守军和他们的将军一样,信心满满。

每座独立炮塔的四周,都挖掘了十米深的壕沟;为了防止夜袭,另设了众多的探照灯,足以在夜间把前面的开阔地照得如同白昼。

大口径火炮和探照灯在机械装置的驱动下,平时可以深深地降到地面下,深藏于地下的坑道中。这些坑道将整个要塞联为一体。所有的火力,都指向来自德国的四条铁路干线。

◎ 位于列日东北的赫尔斯塔尔防线上,比利时的军队正在射击。

勒芒将军对要塞深信不疑,甚至分出1个师去支援他的国王,仅留下25000名官兵死守要塞。虽然他的国家并无充足的武力,去对抗那个看上去不可战胜的德国陆军。

迄今为止,比利时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已经存在了83年,期间从未经历过一次战争,他们天真地把自己国家的安全寄托于自己“永久中立国”的立场上。比利时军人的社会地位很低,至战前不久,比利时军队甚至还没有一个总参谋部。

1914年8月4日清晨,奥托·冯·埃米希将军率领6个步兵旅和2个骑兵团来到列日,他志在必得,就如同毛奇写给康拉德将军的信中所说的:“我们在比利时的进军肯定是残忍的,但我们是在为我们的生命而战,谁挡路,就必须自食其果。”

埃米希将军派出军使,要求列日投降,并发出不祥的警告:如不投降,要塞将遭到空袭。

没有悬念,劝降被勒芒将军拒绝了。

次日,由内燃机驱动的齐柏林飞艇从科隆起飞,来到列日上空,投下了13枚炸弹。他们确实炸死了比利时人,虽然仅仅是9名平民。很难说这次空袭对攻克列日起到了什么作用,毕竟列日要塞最后是在德国士兵堆积如山的尸体、鲁登道夫将军的亲自指挥以及克鲁伯兵工厂制造的420毫米口径的巨炮面前陷落的。不过,这次空袭确实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地面部队第一次受到的来自空中的打击,此后将军们便多了一项选择,战火从此燃烧到了空中,死神的魔爪将可以从天空伸下。

而列日便是一个见证。

二、不投降,就是死

作为一名飞艇指挥官,林纳茨上尉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

虽然前一次出击林纳茨上尉并没有找到伦敦,但他还是将一张小小的纸片投到了英国的土地上,上面写着:“英国人,我们来了,并且还要来,不投降,就是死。”落款是:“德国人”。

战端甫开,英国人派出远征军,与法国人站在一起。德国人的反应就是空袭英国本土,企图迫使英国人把远征军撤回国内保卫英伦三岛。

1915年5月31日,林纳茨上尉指挥L-38号齐柏林飞艇来到伦敦上空。飞艇飞得很高,英国人的防空探照灯都无法照射到。林纳茨从容地投下炸弹。英国人死了7个,另有30人受伤,伦敦的商业区还有几幢房屋受损。林纳茨确实说到做到。

◎ 齐柏林飞艇轰炸地面景象

这个损失对英国人来讲微不足道,但心理上的打击却是极其沉重的,以至英国人将这次打击称为“齐柏林大恐慌”。

林纳茨上尉很得意,德国人都很得意:英国人,你们总算恐慌了,该把你们的远征军撤回国内了吧,还是保卫自己的国土为好,留下法国人让德国人来收拾。

可惜,德国人失算了。英国人虽然是恐慌了,却并没有被吓倒。一根筋的德国人还不知道,二十多年后,他们再次企图播撒恐慌时,将会碰得头破血流。当然,这是后话。

恐慌来自技术上的突然性,英国人并没有准备好迎接天上来的死神。而林纳茨和他的齐柏林飞艇,其实有着先天性的不足。

作为比重低于空气的轻飞行器,齐柏林对天气的要求极高,天气条件稍有不利便无法出击;其次,它形体巨大,飞行速度缓慢,英国人能提前很久发出防空警报;第三,飞艇虽然可以飞得很高,比防空探照灯的照射距离还高,更高于当时那些原始战斗机的升限,但在爬升和降落阶段,它几乎毫无防御能力,一旦被击中,填充其中的巨量氢气便会在天空中绽开一大朵美丽的花,即使是硬式飞艇的铝制骨架,也会被烧得汽化,消失在辽阔的天空中。

1915年10月20日夜,11艘齐柏林组成庞大的空中舰队,带着死亡的种子飞往伦敦。天空中的庞然大物看上去令人恐惧,可死神也用恐惧回报了德国人。它们遭遇了强风——这对飞艇来说是致命的。一艘飞艇投弹后被吹往法国,结果被法国人的高射炮逮个正着,直接在空中燃烧了;一艘被强风带到法国南部,结结实实地摔在地面,尸骨无存;还有一艘也被强风吹到法国,低空飞过一片森林,被坚硬的树木切断了吊舱,艇体忽忽悠悠地飘走,从此再也没了踪影。

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思维逻辑,英国人固执地坚信,德国飞艇的内外层之间充满了惰性气体,枪弹和炮弹是无法点燃它的;要想击落德国飞艇,只有向它投掷炸弹。

终于开窍了的英国人过了很长时间才明白过来,机枪和高射炮是可以轻易击落这种空中巨无霸的,尤其是机枪和高射炮使用燃烧弹的时候。

这一天,鲁滨孙中尉奉命在英国埃塞克斯上空拦截德国飞艇。一艘倒霉的德国飞艇钻出云层仔细观察地面情况的时候,鲁滨孙中尉适时地飞到飞艇上方,对准飞艇庞大的身躯,狠狠地扣下了扳机。他的机枪里装有专为对付飞艇而准备的燃烧弹。瞬间,德国飞艇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火球,带着灿烂的光芒缓缓向下落去。

尝到了甜头的英国人开始主动出击。与其在本土坐等敌人来袭,不如先发制人,直接去攻击德国人的飞艇库。

威尔逊中尉和米尔斯中尉成为这种尝试的先行者。他们驾驶当时最先进的法曼式飞机,趁着黎明时分来到齐柏林飞艇的基地。德国人看上去毫无防备,威尔逊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在天空徘徊,等待太阳升起,以获得足够的光线,一如大战在即却在细品下午茶的英国绅士。

◎ 齐柏林飞艇生产车间

气定神闲的英国飞机被地面的德国人认定是友机,没有人对空射击,甚至也没有人想到要仔细看一看天上那两架飞机的标志。

太阳渐渐升了起来,耀眼的阳光照亮了大地,把飞艇库明明白白地展现了出来。威尔逊和米尔斯先后扑向飞艇库,投下7枚炸弹。

霎那间,眩目的光芒照亮了天地,巨大的飞艇很快变成了一堆扭曲的金属,能烧的部分都化作了灰烬。

被毁灭的是L-38号,林纳茨上尉,这就是英国人给你的回答。

最后一艘轰炸伦敦的德国飞艇是L-31号齐柏林,由德国著名的王牌飞艇指挥官海因里希·马蒂中尉指挥。

正在空中巡逻的英国飞行员坦佩斯特中尉努力升到5千米的高度,远远地看到大约20千米以外,一艘巨大的飞艇被十几道探照灯的强光包围。

为了到达目标处,坦佩斯特得飞过“一片爆炸炮火的真正的地狱”。在他离目标只有8千米时,为油箱提供气压的机械燃油泵出现故障,拒绝工作了。坦佩斯特改用紧急备用的手动唧筒,在严重缺氧的5千米高空,需要付出的努力是可以想见的。

在坚定的毅力鼓舞下,坦佩斯特终于飞到了飞艇的机枪射程之内。但L-31刚刚投弃了它的炸弹,飞得很快。坦佩斯特用尽余力,“给我的油箱以极大的抽动,对飞艇笔直俯冲,射出一串子弹……当我从它的下面飞过时,我又射出一串子弹,然后使我的飞机倾斜飞行,在飞船的尾部下面占了位置,沿着飞船下层拼命地把子弹向它打过去。当我正在扫射时,我注意到飞船内部开始变成红色,像一盏巨大的中国灯笼。我已经使飞船燃烧起来。它喷出火焰有70米左右,停了下来,在我来得及避开之前,发出尖啸声对我直冲下来。我竭尽全力垂直俯冲,齐柏林飞船跟着我猛闯过来”。“我设法盘旋避开,那时飞船像火炉一样轰鸣着,从我旁边掠过。”当L-31在一团火花中坠地时,他驾驶飞机作水平飞行,在空中注视着它。

直到1916年10月,德国最高统帅部才意识到,飞艇战的回报与投入之比实在太低了。在大约一年半左右的时间里,他们出动飞艇对英国进行了51次空袭,投下了196吨炸弹。据英国人的统计,德国人炸死了557人,炸伤了1360人。而德国人则付出了80艘飞艇的代价。在物资日益捉襟见肘的时期,再这样下去,注定是个赔本的买卖。德国人决定放弃飞艇,转而研制专用的轰炸机。

三、齐柏林

1900年7月2日,斐迪南·冯·齐柏林伯爵设计并制造的一架飞艇曾在腓特烈港进行首飞。这架飞艇是在漂浮在康斯坦斯湖上的一个飞艇库里制造的,飞艇上有一个用铝丝绕成的外壳,铝壳里面装有棉布制的16个氢气囊。两台16马力的发动机驱动飞艇,使飞艇能以最快每小时约21千米的速度飞行。

齐柏林伯爵在研制飞艇的时候,主要关注的还是它的商业用途。运用飞艇进行运输的德意志飞艇公司现在被视为民用商业航空的开山鼻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齐柏林飞艇给齐柏林伯爵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战争爆发后,不遗余力追求新奇技术的德国军队很快看中了齐柏林飞艇。

大战爆发之时,轻飞行器已经相当发达了。齐柏林飞艇按当时的技术水平来说,可以算是科学和工程技术上的巅峰之作。这些飞艇线条优美、体型巨大,它们都装配着大马力航空发动机,带着特有的“嗡嗡”声一艘艘划破天空。第一次见到它的人,无不倾倒于它的雄伟奇妙。另外一方面,和飞艇比起来,重于空气的飞行器(飞机)则更像是一个丑陋的新生儿,只能搭载一两个人,飞得不高不说,速度也极其有限。飞艇则可轻而易举地搭载数吨的物品,比起如同飞龙一般高傲地雄踞天空的飞艇,飞机只不过是些不起眼的、无害的小白兔。

战争爆发后,德国陆军和海军都建立起了自己的飞艇舰队。德国海军通常使用齐柏林公司制造的铝制龙骨的飞艇,编号为L(Luftschiff,德文“飞艇”)开头。德国空军的飞艇则通常是由舒特-朗茨(Shutte-Lanz)公司制造的木制龙骨飞艇,编号为SL。SL型飞艇因为重量问题而没有被德国海军接受。

就像同时代的“无敌大炮”、“不沉战舰”一样,德国军方天真地认为,齐柏林飞艇是他们手中的一门终极武器,飞艇一出,无往不胜,无坚不摧,诸国降伏,胜利指日可待。当然,一战爆发时尚幼稚得可怜的飞机也没有力量去阻止飞艇的光临。能够在夜间作战的飞机几乎没有,而一般的飞机就是发现了飞艇,唯一能做的事情也不过是在它的粗厚外皮上戳两个小洞洞。

齐柏林伯爵没有想到,德军总参谋部的精英们也没有想到,他们的无敌飞艇,居然如此轻易地就被人畜无害的小白兔——飞机,赶出了天空。

四、非洲

当数百万欧洲人在欧洲的大地上厮杀的时候,遥远的东非大地上,一小撮德国人正在茂密的丛林里和英国人玩着捉迷藏的游戏。

德国人赶上了抢占殖民地的末班车。他们在海外夺取了几块殖民地,其中在东非占领了一块近百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大体就是现在的坦桑尼亚、喀麦隆、多哥、布隆迪、卢旺达一带。

虽然日不落帝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但其皇家海军依然保持着传统的优势,为数不多的德国海外殖民地迅速被孤立,并很快落到协约国的手中。德国人花费无数金钱,努力了数十年建立起来的海外殖民体系,眼看到了收获的季节,却就这样打了水漂。

但在东非,却有小小的意外。

保罗·冯·勒托·福尔贝克将军,率领一支1万3千人的军队(其中3千名德军,1万名当地土著人),成功地与数量上占有压倒性优势的协约国军队周旋了整整四年(协约国军队兵力最多时高达16万),直至战争结束。

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德国人天真地以为,他们在非洲的殖民地不会陷入战争的泥潭。德国人对他们即将在欧洲大陆上取得胜利毫不怀疑,而且也相信英法不愿意在非洲土著面前与德国人打起来,这样无异于给土著造反提供机会;更何况德国在非洲的四块殖民地都被英法的殖民地所包围,对英法的非洲利益没有多大的威胁。

死心眼的德国人的美梦在1915年被英国皇家海军的斯派瑟中校打了个粉碎。在经典的坦噶尼喀湖之战后,协约国军队已经占领了德属东非的大部分地区。福尔贝克将军在极其不利的情势下,虽然也取得了一系列战术上的成果,但无奈大势已去。他坚持到1917年9月,不得不率残部一千余人(其中德军仅150名)退入北罗得西亚的丛林中,和协约国军队打起了游击战。

◎ 一战德国东非军团

英国人牢牢地掌握着制海权,德国不可能把武器弹药及其他军需物资运送到遥远的非洲,福尔贝克和他的残部眼看着要陷入绝境,柏林政府突然想到了,他们还有“齐柏林”。

既然德国海军无法突破英国海军的封锁,把军需物资送到在东非苦苦挣扎的游击队手里,那从空中运送物资的任务,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德国海军飞艇部队头上。

依据计划,距东非最近的德国飞艇基地位于保加利亚的杨博尔,从这里到福尔贝克的营地,距离长达5800千米,而窘困的福尔贝克也不可能为飞艇提供返程的氢气和燃料,所以这必定是一次单程出击!

按理说,这样有去难回的出击,需要的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艇长。但德国海军实在不愿意为这么一个看上去不太重要的任务浪费他们的老手。结果,派出的是年轻的伯克霍尔特,他不但要作为艇长出击,还必须在到达东非后以步兵指挥官的身份加入福尔贝克的游击队进行战斗。

当鲁维格·伯克霍尔特艇长和他的艇员们正在为远航做准备的时候,弗雷德里希特沙芬(Friedrichshafen)飞艇工厂里,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飞艇齐柏林L-57已经完工。由于即将前往东非,所以L-57必须做一些修改。为了提高升力从而提高有效载荷,L-57被加长了30米,以容纳附加的两个氢气气囊。由于L-57到达非洲后是无法返回的,因此,德国人计划在L-57到达非洲后,就把它拆毁,并回收艇上一切可利用的原材料和设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德国工程师对它进行了特殊的改装:首先,L-57围绕艇壳的过道全部使用皮革制成,以便在飞艇拆毁回收后用来为非洲的德国士兵们制作靴子;飞艇的骨架则全部使用“杜拉铝”制成,以便回收后用来搭建帐篷、修筑防御工事;而飞艇上的无线电收发机、引擎、发电机和油箱将会被回收用于建立一个野战无线电台。

1917年9月21日,L-57首飞成功,10月转场柏林,在降落时不幸遭遇强风坠毁。

要说德国人做事就是一根筋,辛辛苦苦造出来的巨型飞艇被毁,并没有影响他们支援非洲的计划。在很短的时间里,他们又对L-57的姐妹艇L-59号进行了同样的改装,并于10月25日完成了首飞。11月4日,L-59携带着14吨军火物资转场杨博尔,准备前往非洲。

L-59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飞艇。它全长226米,是今天的宽体客机波音747的三倍多;直径28米,是现代客机宽度的4倍;全重78.5吨,最大有效载荷14吨;另外,L-59还可携带22吨燃料、1吨润滑油和10吨压载物。L-59的动力系统由5台发动机组成。L-59的动力和控制系统全部设置在艇身下方的菱形布置的四个吊舱之中,前部最大的一个吊舱为“控制舱”,艇长的位置就在这里,另外这里还有升降舵操作手、方向舵操作手和无线电操作手;控制舱尾部装有一台发动机,并驱动一个双叶片的螺旋桨;位于艇身两侧的吊舱内各装有一台同样的发动机,而尾部的吊舱装有两台发动机,每台发动机均配备有一名机械师值班。在飞艇巡航时,5台发动机将轮流停机上润滑油和进行常规的维护。飞艇的四个吊舱通过一套闭路电话系统进行联络。

◎ 保罗·冯·勒托·福尔贝克将军

L-59的行程注定会困难重重。福尔贝克将军在败退时丢弃了他们的电台,柏林方面无法知道他们的准确位置,只是大概地知道可能在尼亚萨湖以东某个不知名的地方,正在与协约国军队苦战。L-59到达尼亚萨湖以东后,将派一名胆大的士兵跳伞到地面,争取找到德国游击队,接上头后再引导飞艇降落。

万事俱备,1917年11月21日,L-59开始了它传奇般的非洲之行。上帝保佑,行程之初一切顺利,顺利得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连风都来帮忙,飞艇顺风顺水地越过了土耳其。

但好景不长,由于远离基地,飞艇上的人们得不到常规的气象预报。在地中海上空,L-59一头扎进了夹杂着雷暴的云层中,暴雨和冰雹猛烈地砸向飞艇,闪电划破天际,将一道道恐怖的光芒投射到艇身上,把艇身照得透亮,以致瞭望哨误以为飞艇起火而发出了警报,把大家吓得一身冷汗。

直到22日黎明,飞艇终于冲出了危险地带,来到地中海南部边缘,瞭望哨已经能远远地看到埃及的海岸线了。

虽然没有了风暴的肆虐,但热带地区给德国人的考验才刚刚开始。由于气温太高,气囊急剧膨胀,飞艇开始迅速上升。而任其上升,飞艇离地面超过800米的话,气囊就会更加膨胀,直至爆裂。

如果这是在欧洲,他们大可将气囊中的氢气放掉一些,以降低高度。但在这里可不成,非洲虽大,却没有可以给德国人提供氢气补给的地方。升降舵操作手使出吃奶的力气,努力把飞艇稳定在距地面800米以下。

到得沙漠上空,不断上升的热空气令飞艇似汪洋中的一条小船,不住地上下颠簸。训练有素的德国艇员在此时却鲜有不“晕艇”的。

要命的事一桩接一桩。还没出埃及上空,发动机又坏了一台,仅凭飞艇上的人员和设备,根本无法在空中修复它。除了轮换的一台发动机以外,现在只剩下三台发动机,驱动着飞艇摇摇晃晃地向南挪动。

坏掉的这台发动机,碰巧还同时驱动着艇上的发电机。现在好了,天上的德国人连电都没有了。停电带来的最不幸的事,就是电台没法工作,L-59由此丧失了向本土发报的能力(但可以接收)。他们在柏林的长官们开始提心吊胆起来。

坚持到22日傍晚,飞艇终于冲过了埃及,现在行程已经过半了。

虽然到现在为止,飞艇和艇员们受到了各种各样数不胜数的折磨,但德国艇员却依旧士气高昂。他们即将完成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他们将震惊世界,他们将开创一个新的纪元,为了荣誉,他们义无反顾地继续前行。

眼看胜利在望了。

可是,与人类历史上一再上演的活报剧一样,乌龙总是在所难免。

L-59的艇员满怀着对荣誉的渴望,全力奔赴东非的时候,柏林的德军总参谋部军官们截获了一封来自英国的绝密电报。

电文显示,协约国军队已经牢牢控制了东非的绝大多数地区,福尔贝克将军的德国游击队已经人间蒸发了。

德国人动摇了。福尔贝克和他的残兵败将不知是死是活,即使他们还在坚持,也无法判断他们到底在什么位置。L-59找到福尔贝克将军的概率直线下降到了零点。为了这么一支不知是否还存在的残军,付出一艘飞艇的代价,这赔本的买卖实在是不划算。

柏林向飞艇发报,命令他们立即返航!

不难想象,伯克霍尔特和他的部下们收到这道命令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估计把坐在办公室里的那群参谋的祖宗十八代都问候了个遍。历经了这么多磨难,闯过了这么多危险,眼看目的地就在不远处,却不得不受命返航。

这要是习惯“下克上”的东洋人,那也罢了,他们很可能不管不顾,继续前进。

可他们是德国人,是一根筋的德国人。再不情愿,再咒骂,返航却是不容置疑的。

也许是因为鄙视他们的出尔反尔,返程的考验相比来路时毫不逊色。

第三天傍晚,沙漠上空的飞艇遭遇骤降的气温,气囊急速收缩,飞艇像石头一样向下坠去。

伯克霍尔特命令扔掉压载物,抬高飞艇的仰角,把发动机功率开到最大,最后把艇上原本要送给福尔贝克将军的宝贵物资也扔掉了一些,终于勉强将飞艇保持在600米左右的高度,没有让这群历经了磨难的艇员葬身漫漫黄沙。

第四天,即11月24日,L-59终于到达了地中海上空。上帝在这个时候终于向他们伸出了友好的手,海面上风平浪静,一路无事,飞艇于11月25日凌晨回到杨博尔基地。

要知道,飞艇上的电台早就没办法发报了,突然出现的飞艇着实让基地上的人们忙乱了一阵。要把巨大的飞艇拖入艇库,可是需要700名地勤人员的!

为了给基地时间凑齐这么多苦力,精疲力竭的艇员们拼尽最后一点力气,在基地上空盘旋了整整两个小时,待他们走下飞艇时,已经累得不成人样了。

行动失败了,物资并没有能够送到远在东非坚持战斗的兄弟们手中,因为这些兄弟已经不知去向。

但L-59的这次行程,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95个小时,飞行6800千米,运载14吨物资。这创下了一连串的世界纪录!伯克霍尔特和他的艇员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他们的名字必定会留在人类的航空史上。

可惜他们自己没有能够享受到英雄的待遇。为了保密,德国人把L-59的行动文件锁进档案柜,直至战后才公开,而L-59早在1918年4月7日就坠毁在了马耳他,伯克霍尔特和他的22名艇员葬身火海。

当时的德军参谋们不知道的是,福尔贝克将军和他所剩无几的战士,在没有任何补给和支援的情况下,仍然顽强地与数量庞大的协约国军队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战斗,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