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王羲之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兰亭集序》表达了怎样一种心境?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1-08-25 23:09:44 0 王羲之

沿着古长城徒步,仿佛行走于历史与现实之间。一边欣赏雄浑壮观的边塞景象,一边不断去怀想曾经发生在这片历史大地的过往。今天来讨论“王羲之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兰亭集序》表达了怎样一种心境?”的话题,一起感受历史的魅力。

王羲之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兰亭集序》表达了怎样一种心境?

01

312年,匈奴大军攻破洛阳,西晋王公贵族被胡人军队一网打尽。镇守下邳的司马睿王导、王敦兄弟的扶持下,占据江南虎踞龙盘之地,并在五年后正式称帝,史称东晋。

这时,最显赫的士族是“琅琊王氏”。王导做丞相主文治,王敦掌军事重镇荆州,家族的叔伯、兄弟、子侄纷纷占据要津,东晋几乎一半的大权都被“琅琊王氏”收入囊中。一切都在向美好的方向发展,王家人很开心,连走路都虎虎生风。在后院里,却有一个小孩不高兴,他叫王羲之

他的父亲王旷一路官至淮南太守。310年,王旷率领三万兵马直奔山西,想要收复被匈奴人占据的上党郡,结果全军覆没,王旷也下落不明,留下小小的王羲之在寒风中独自凌乱。在无数个孤寂的夜晚,王羲之都在怀念那个宽厚的身影。虽然他是个领兵的军人,但他眼中的温柔骗不了人。现在,再也见不到父亲了,王羲之每天面对的,都是来自同龄人的白眼和鄙视。

王羲之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兰亭集序》表达了怎样一种心境?

02

家族里那些人的冷眼、父亲的失败,让王羲之从小就立下大志向:“读书做官,光耀门楣。”对于“琅琊王氏”来说,他的志向只是锦上添花,但对王羲之来说,则是一条必须走到尽头的不归路。

不过,好在“琅琊王氏”家大业大,没有父亲的王羲之,还是能享受到顶级的教育和生活,这让他小小年纪就表现得出类拔萃。

在他13岁那年,名士周顗在府里请客吃饭。在热闹的客厅里,达官显贵在周顗面前卖力表演,希望能得到提携。那天,王羲之也来了,但他不跟别人争抢表演机会,而是在角落里默默地吃着美食。或许是看惯了世人的虚情假意,突然冒出个不争不抢的王羲之,让周顗感觉像是高山流水间的泥石流,如此惹人注目。像吃货一样的王羲之,结果被周顗看中了。

因为欣赏王羲之,周顗把压轴菜——“牛心炙”端到他面前,请他吃第一口。这原本是最尊贵的客人才能得到的待遇,这也是王羲之第一次享受到万众瞩目的滋味。

王羲之的好运气来了,真是挡都挡不住。

三年后,太尉郗鉴想为女儿择婿,于是派亲信下属去拜谒王导,想让他推荐几个优秀的子弟。谁知王导大手一挥:“王家的孩子很多,个个都很优秀,你还是去家里挑吧。”

听说太尉大人派人来挑女婿,王家的子弟们梳发型、穿新衣、包香囊,一个个打扮成选美型男。就在兄弟们忙着参加选秀时,王羲之正躺在书房读书呢。

太尉亲信兴冲冲地来选女婿,结果一扭头看到王羲之四仰八叉地躺在那里,一只手摸着肚皮,一只手捧着书,这画面着实“太美”。当王家的情况传到郗鉴那里时,他偏偏喜欢小王同学不走寻常路,于是马上就定下来:“我要把女儿嫁给他。”王羲之“人在家中卧,妻从天上来”,顺便还创造了一个成语:东床快婿。

短短三年时间,王羲之接连撞了两次大运,从此有名、有妻、有靠山,光明前程正向他大步走来。

有家族的背景和岳父的提携,王羲之想不当官都难。在之后的二三十年间,他从秘书郎起步,然后做到征西将军府长史、宁远将军兼江州刺史,再到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他顶着“王右军”的名头行走江湖,到哪里都有人让着、敬着、巴结着,人生看似走到了巅峰。

但王羲之一辈子做官,他都做了些什么?他又能做什么?

在朝廷做官时,为了适应“清谈”的大环境,他不得不加入其中。可王羲之内心清楚地知道:“清谈是没有前途的。”他在跟谢安游览建康冶城时,就曾站在城头指着山河说:“你看周围的大小山头,连绵起伏。现在天下局势也是这样,我们必须整军经武,不能清谈了。”看着王羲之义愤填膺的样子,谢安不禁感到好笑:“你看秦国任用商鞅变法,结果呢?还不是二世而亡?”

王羲之怒了:“这是一回事吗?”

在东晋这片污泥浊水中,没有一滴甘霖能够生存。要么同流合污,要么选择离开。在王羲之内心苦闷时,殷浩不失时机地帮了他一把。

347年,桓温平定四川,成为朝廷的实力派。总领朝政的会稽王司马昱提拔扬州刺史殷浩来对抗桓温。

自从南渡以来,东晋就怀着一个伟大的北伐梦想。谁能完成北伐,恢复中原,谁就是再造乾坤的功臣,裂土封疆,甚至走向九五至尊,也是有可能的。殷浩和桓温争夺的就是北伐的主导权,而司马昱主导的朝廷,支持的当然是殷浩。

王羲之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兰亭集序》表达了怎样一种心境?

作为朋友,王羲之觉得有义务提醒一下殷浩。于是,他写了封信给殷浩:“现在国内经济形势不好,农民的收入也不高,随时都会有陈胜、吴广之辈出来搞事情。你不如好好整顿军队、养精蓄锐,等到实力足够了再北伐,这样必定大功告成。”

殷浩看了信后,就回了俩字:“呵呵。”

353年,北伐失败。在桓温的弹劾下,殷浩被废为庶人。如果说殷浩是咎由自取,那么对王羲之来说,几万将士的牺牲、怀才不遇的人生,就像一根绳子勒在脖子上,让他喘不过气来。

出身贵族、身怀绝技、志存高远,却偏偏遇上黑暗的时代,王羲之欲哭无泪。再加上他和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痛定思痛之后,他做了一个决定:“辞职不干了。”

既然不能改变世界,那就去适应世界,哪怕眼前山崩地裂,心里也要歌舞升平。从此以后,那个官场上的王羲之死了,“书圣”王羲之涅槃重生。

03

在忙忙碌碌的官场生涯中,王羲之留下的传世作品很少,一方面是他公务繁忙,另一方面是他境界不够。直到他放弃半生执念后,才感受到了真正的自由。不知不觉中,王羲之的心境变了。

他早年学习卫夫人的书法很是飘逸:“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眏水,碧沼浮霞。”在半生的琢磨、学习中,他又博览秦汉以来的篆、隶、碑等古迹,形成古朴刚硬的另一种风格。现在一柔一刚、一文一武两种字体风格,在“自由、博大”的心境中合二为一。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一般融会贯通,真正纳百家为一炉,成自家之风格——动必中庸。

以“中”为核心,求取楷书与草书的平衡,形成独创的行书。而“中”也成为他的人生哲学,在理想与现实、人生与山水之间形成平衡,真正活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

王羲之的字太好了,当时的人们就有一个评价:翩若惊鸿,宛若蛟龙。其实用这个评价形容他的后半生,也恰如其分。

在王羲之的生命中,他唯一的朋友是书法。孤独寂寥时,他身边只有毛笔和纸张陪伴;难过无助时,龙飞凤舞的汉字带着他直上云霄;失意彷徨时,无数的帖子在听他喃喃自语。

为什么千年以来,无数人学习王羲之的字,却从没有人能达到他的境界?答案就在于,王羲之把书法当作最亲密的朋友,他们相互了解、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终在自由精神的指引下,成就“人书合一”的最高境界。

王羲之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兰亭集序》表达了怎样一种心境?

04

刚到浙江任会稽内史时,王羲之就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打算将来在此终老。所以辞官后,他彻底放飞自我,每天游山玩水、吃喝玩乐。

在诸多动物中,王羲之唯独喜欢鹅。他听人说会稽有位老太太养了一只鹅,鸣叫的声音特别好听,仿佛在唱歌一样。王羲之顿时来了兴趣,他带着亲友,不顾山高路远,跑去听这位“动物歌星”的曼妙歌声。

到达地方后,王羲之刚敲开门:“大婶,能把你家的鹅给我们看看吗?”老太太一看来人丰神俊朗,就说:“你是王羲之吧?早听说你们要来,我就把鹅炖了招待你们。你看,就在锅里呢。”

王羲之一听,脸拉得比驴脸都长,二话没说,掉头就走了。

没过多久,他又听说山阴有位道士养的鹅也不错,他拿了根拐杖,拔腿就走。这次他谁都没带,自己悄悄地去了。到了山阴,王羲之看着白白胖胖的鹅,顿时心满意足。

王羲之说:“道长,卖我一只鹅吧?”道士说:“如果你能给我写一篇《道德经》,我就送给你。”

写字对王羲之来说是小意思,一张纸哪有可爱的鹅珍贵?他开开心心地写完了《道德经》,带着一笼子鹅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王羲之就是这么任性。

有一年秋天,王羲之看到房子旁边的橘子成熟了,于是打算给朋友送点。他亲自摘了三百个橘子,并写了一封信:“我这儿有三百个橘子,给你尝尝鲜。但还没有霜降,再多就没有了啊。”

后来橘子被朋友吃了,信却被保留了下来,这就是现在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奉橘帖》。

又一年冬天,茫茫山野间下了一天大雪,到傍晚时分大雪才停。王羲之在屋子里吃着炖肉,喝着小酒,看着屋外银装素裹,正惬意得很。突然,他想起一件事,马上给山阴的老张写了一封信:“这里下了一阵雪,还好现在停了,你那里好吗?那件事情一直没能帮上忙,实在不好意思。”

老张有没有想开不知道,可这封信成了国宝,它就是《快雪时晴帖》,如今也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乾隆皇帝曾对这幅帖子爱不释手,评价它是“天下无双,古今鲜对”。

在放飞自我后,王羲之的书法造诣更加炉火纯青。没有任何约束,全凭天马行空,随手一写就是流传后世的珍品。点、画、勾、挑都不露锋芒,结构平稳、匀称,在优美的姿态中,流露出质朴内敛的意蕴。

其实人活到极致,就是两个字:舍得。舍去人生中不能改变的人和事,得到的会是陪伴一生的伴侣。在删繁就简中培养一两项癖好,才能有深情、有真气。

王羲之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兰亭集序》表达了怎样一种心境?

05

353年,那一年的王羲之还没有辞职。他在劝诫殷浩无果后,就知道北伐必然失败。怀着悲愤的心情,他和谢安、孙绰等名人雅士来到山阴,喝酒赋诗,玩着“曲水流觞”的游戏。那天,他们42人喝了无数的酒,并乘兴写下了37首诗。

当夜幕降临、聚会结束时,他们把37首诗编成诗集,请王羲之作序。王羲之仰身而起,望着“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场面,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好日子里,他们“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在国势沉沦、仕途梦断的时刻,这是他难得的消遣。王羲之很开心,虽然每个人的兴趣不同,但无论谁遇到开心的事,就会发自内心地满足,不觉时间流逝。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今天这么开心,是因为逃离了城市的喧嚣。重归苟且的生活后,开心的记忆也将成为永久的怀念,这真是太遗憾了。

如果把目光放长远一点,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不论富贵还是贫贱,终究是过眼云烟,一抔黄土掩此生。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世界如此广大,人生如此无情,人该如何自处呢?放眼宇宙,不管是身边事,还是蝇营狗苟,每日羁绊于琐事。

不,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人在世间几十年,不应该默默地来、悄悄地走,而应该为后世留下些什么。当后人看到时也会感同身受,就会知道,他来过。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其实,王羲之尽兴而写的《兰亭集序》想说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不要浑浑噩噩地了此一生。舍去不必挂怀的琐事,养护陪伴一生的癖好,向世界发出深情的问候,对人生抱有“真气”地活着。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方式在世上留下痕迹,可以是高尚的道德,可以是内心的友善,可以是传世的文字。它不在于你权力的大小、财富的多寡,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向世界表达你的存在。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3169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