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孙权

孙权(吴大帝)

人中佼佼 叱咤云风

孙权简介

孙权生平: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东吴的建立者。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18岁时兄长孙策遭暗杀后,孙权继而掌事,成为一方诸侯。他于221年称吴王;229年称帝,建都武昌(今湖北鄂州),后迁建业(今江苏南京),其政权史称“东吴”。

历史评价:在开展军事、外交活动和领土扩张的同时,孙权注重发展生产、富国强兵。他推行屯田制,东吴屯田规模可观,且多用牛耕,耕作技术较先进。孙权也注意兴修水利,他于230年筑东兴堤,以遏巢湖水,又于250年作堂邑涂塘。此外,还开凿了几条运河,这些运河既有内河航运功能,又有灌溉作用。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孙权多次宽赋调息,夺取荆州后,“尽除荆州民租税”,并下令诸将要居安思危,加强武备,崇尚节俭。孙权还积极发展航海事业,积极派人与扶南、交州建立友好关系,又派刺史出使南洋诸国,与天竺建立了外交关系。

孙权大事记

182年 出生。

196年 被举为孝廉、茂才,任阳羡长。

200年 孙策逝世,孙权继位吴侯、讨逆将军,自领会稽太守。张昭、周瑜等重臣全心辅佐孙权。孙权招贤纳士,开始统治江东。

207年 西征黄祖,大胜而回。

208年 与刘备联合于赤壁打败曹操军队,建立了孙刘联盟。

219年 派吕蒙趁刘备势力北攻襄樊之机,偷袭荆州,擒杀守将关羽。

222年 在夷陵之战中,派遣部将陆逊大败刘备率领的复仇大军,使蜀汉的精锐部队受到重创。

229年 称帝,定国号为吴,同年将都城从武昌迁到建业。

230年 派卫温、诸葛直等航行到达夷州(今台湾)。

242年 派聂友等航行到海南岛。

252年 因患风疾卒于建业宫中,在位23年。葬于建业,谥大皇帝,庙号太祖。

人物关系

孙权传记

名门之后 文武双全

孙权出生在下邳(今江苏邳州)自小聪慧过人。父亲孙坚曾被东汉王朝封为乌程侯、破虏将军,他的哥哥孙策也被封为讨逆将军和吴侯。孙权在小时候便跟着哥哥转战各地,见多识广,而且他又很爱读书,历史、文学各方面都广泛涉猎,这使得他初步具备了文韬武略。据古书记载,孙权生来就有一双碧眼,目光炯炯有神,形貌奇伟,异于常人。孙权善于骑射,年轻时常常乘马射虎,胆略超群。孙权有着开朗的性格,也很能容人,在父兄的军队中名望很高。父亲战死后,有时他给哥哥出谋划策,让哥哥孙策大为惊讶。看到孙权如此善谋略,孙策很高兴,一次在设宴招待宾客的时候,对弟弟孙权说:“你看,现在眼前的文臣武将,以后都会成为你的属下,辅佐你成就大业。”孙权被举为孝廉、茂才,任阳羡(今江苏宜兴)长(类似于县长的职位)。后来东汉朝廷册封他为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从此,他掌握了江东实权。

▲湖北鄂州孙权雕像

百越

古代南方越人的总称。分布在今浙、闽、粤、桂等地,因部落众多,故总称百越。越即粤,古代粤、越通用。亦指百越居住的地方。也叫“百粤”“诸越”。秦汉时,相关史籍泛称中国南方的民族为“越族”,史称“北方胡、南方越”。随着历史发展变化,至迟在汉朝初期,百越族已经逐渐形成几个较强盛的部分,即东瓯、闽越、南越、西瓯和雒越。著名作家朱千华先生在其笔记著作《岭南田野笔记》中,对百越文化有详尽记述。

龙图霸业 纵横捭阖

200年,孙策临终时将孙权托付给了张昭,然后又将印信交给了孙权。孙权没有辜负哥哥的希望,积极经营江东,扩充势力,以待合适时机称霸天下。

在辅佐孙权的大臣中,除了张昭和周瑜之外,鲁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他也曾经像诸葛亮作“隆中对”那样为孙权分析过天下大势,名为“榻上策”。他说:“现在的汉朝已经无法恢复元气了,但是想要清除曹操势力绝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做到的。现在将军您最重要的是安定自己的后方,稳固自己的领地之后再等待有利时机,四处征讨,最终将长江两岸广阔的领地据为己有。到那时便可以称帝号令天下了。这其实就是当年汉高祖曾经创立的功业。”

孙权按照鲁肃的谋略,开始稳固江东,为扩充领地,静待时机。首先他解决了山越人骚扰的问题。山越人是秦汉时期百越的后代。为了逃避原来苛重的赋税,逃进山林中,形成了自己的组织和社会,拒绝向孙权政权交纳租税。开始,孙权派兵镇压,但效果并不明显。为解除后顾之忧,他再派大将吕范、程普、太史慈、韩当、周泰等领兵合围,抓获了山越人的头领。同时,将山越人区别对待:强壮的青年人充实军队,老人、妇女则安排农业生产。孙权集中兵力终于解决了山越人的问题,后方得以彻底稳固,这为他下一步对外用兵奠定了基础。

之后,孙权开始进攻割据在长江上游的江夏太守黄祖。208年,黄祖部将甘宁因得不到重用而投奔孙权。孙权知人善任,待他如同旧臣,甘宁于是提出“划江而治、二分天下”的战略目标。此时江东已大体稳固,兵强马壮,粮草充足。这一计划的提出更坚定了孙权出兵的信心。黄祖匆忙备战,他先将两艘大船横着排在江面上,船上有上千将士,准备用弓箭击退孙权的战船。同时,又用大绳拴上巨石沉到江里,以此来固定大船。这样,两艘大船如同水上的城墙一样横断了长江。

孙权的江东水军英勇直前,偏将军董袭率领敢死队,每人身上穿双层甲胄,猛冲到了黄祖的大船边,董袭用刀砍断了两根拴巨石的大绳。在江东水军的强大攻势下,黄祖大败,并丢了小命。战胜了黄祖后,孙权将夏口纳入了自己的版图。

▲鲁肃(172~217),东汉末年战略家

黄祖(?~208),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部下的江夏太守。在与长沙太守孙坚交战时。其部下将孙坚射死,因此与孙家结下仇怨;之后黄祖在208年与孙权的交战中败北,被杀。

赤壁大战 三分天下

208年,在孙权信心满满地想继续进兵荆州时,曹操却领兵南下。此时,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于是就有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当时的荆州牧(即荆州的行政长官)刘表刚病死,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正在闹矛盾,鲁肃建议孙权派他去劝说暂时寄居荆州的刘备, 合作共同抗击曹操,然后再寻机夺取荆州,以成就大业。

鲁肃见到刘备之后,提出了联合抗曹的主张。这和刘备、诸葛亮的设想不谋而合。后来曹操从江陵东进,形势危急,诸葛亮急忙同鲁肃一起去见孙权,并对三方的兵力进行了对比,以及曹操方面的不利因素和江东水上作战优势。孙权听了很兴奋,便召集大臣们共同商议。恰好这时曹操送来了书信,说自己领兵80万,要与江东决一雌雄。张昭等文臣提出让孙权暂时投降曹操。孙权很不高兴,愤然离开,鲁肃这时追上对孙权说,别人投降都可以,唯独他孙权不能,否则性命难保。鲁肃又提议孙权将周瑜请来商议。周瑜力主抗曹,这坚定了孙权的信心。刘备和孙权终于联合起来做抗曹的准备。

黄盖(生卒年不详),东汉末年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君主。208年赤壁之战时,黄盖前往曹营诈降,并趁机以火攻大破曹操的军队,是赤壁之战的主要功臣之一;他也因为此事迹而被后人广为传颂,小说《三国演义》在刻画黄盖这一人物时描写了“苦肉计”的故事。

周瑜领兵出击,在赤壁和曹操的军队遭遇。周瑜派黄盖用苦肉计取得曹操的信任。黄盖先是佯装投降,然后用10艘战船装满柴草、油脂冲向曹操大营,用火攻烧得曹军大败,曹军也死伤过半。曹操败走华容道,狼狈北撤。赤壁一战,曹操大伤元气,三国鼎立局面基本上形成。

▲赤壁之战示意图

222年,孙权被封为吴王,定都武昌。 曹丕为了增强对江东的遥控,要求孙权将自己的儿子送到魏国都城做人质。孙权总是找借口推辞,最后曹丕以此为借口,说孙权心不诚,于是发兵攻打江东。孙权为了对抗曹丕,又派人向刘备请求和好,刘备此时也无法收回荆州,为了集中力量治理好后方,双方又一次达成同盟。

吴蜀同盟的恢复使曹丕很是恼火,亲自率领军队讨伐东吴。孙权采纳了徐盛的计策,一夜之间在长江南岸用木桩和芦苇造了无数的假城楼,连绵数百里。第二天,曹丕以为江东早有防备,悻悻而归。

229年,孙权趁魏明帝年轻、吴国与蜀汉关系较好的时机,称帝建立了吴,改年号为黄龙。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三国时期的吴国。

▲孙权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