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百家争鸣

“合纵”功臣孟尝君,孟尝君的“合纵”与苏代的“合纵”有什么不一样?

历史大观园 百家争鸣 2020-04-13 14:43:14 0 孟尝君

孟尝君是于公元前298年组织了三晋“合纵”。这一年也是孟尝君出使秦国却死里逃生回国的一年。回国后他便组织了“合纵”。

“合纵”功臣孟尝君,孟尝君的“合纵”与苏代的“合纵”有什么不一样?

孟尝君的出身

在苏秦和苏代的“合纵”之间,还有一位同样促成“合纵”的人物孟尝君。孟尝君还参与了在上面简述过的苏代的“合从”。

《史记·孟尝君列传》是从孟尝君的父亲靖郭君田婴开始讲述的。据记载说,田婴是齐威王最小的儿子。可是,似乎实际上田婴与威王是同一时代的人物。

在讲孟尝君之前,我们先来讲讲在苏秦和苏代的“合纵”之间发生的一些零碎的事件,以此从历史角度给孟尝君的出身进行定位。

如果我们将一直以来备受重视的威王、宣王、湣王的记载稍加调整,就能重新排序出威宣王称王之前的时期、威宣王称王之后以及湣宣王时期。威宣王即威王加宣王,湣宣王即湣王加宣王,而对于威宣王有称王之前和称王之后的时期,以前的观点误认为的确有这两个时期存在。这使得年代上出现相当大的矛盾,但如果通过浩大的年代矛盾解除工作进行更正,我们还是能很彻底地解决这个矛盾。

依据这个年代矛盾解除工作的结果,田婴生活的时间与威宣王生活的时间是同一时期,田婴之子孟尝君生活的时间则与威宣王之子湣宣王生活的时间相同。

《史记·孟尝君列传》中把靖郭君记载为齐威王之子,是因为把威王称王的时期误认为是宣王时期。就历代的议论而言,也有人认为把靖郭君说成威王之子非常不合理,其直接原因是《史记》中有问题的记载取材于《战国策》。或说得更详细点,这个问题记载出于后来归纳到《战国策》内的多部史书中的某部史书,然而这个材料里没有记载靖郭君是威王之子。在整理以往(充满矛盾的)年代过程中,从不断得出的结果而言,这一点还是值得怀疑的。

靖郭君的封地薛地位于泰山南部,是可以从西南或南面牵制宋、越、楚国的军事要地。靖郭君是被委任到此地的,也就是说,他被任用不仅仅是因为他是田氏一族的成员,更因为他是有智有谋的人才。

假设靖郭君是威宣王的兄弟,那么威宣王之子湣宣王(即湣王)和靖郭君之子孟尝君就是堂兄弟。

靖郭君生活的时代,魏国的惠成王称王并促成了逢泽之会(前351年),打算通过“文武之胙”迫使周王移交权力,并开始逾年称元法(前343年)。所以,齐威宣王(称王前)在马陵打败了魏惠成王(前342年),挫败了此次图谋。公元前338年,威宣王依据逾年称元法改称元年。威宣王更元九年(前330年),靖郭君出任齐国宰相。

当时的宰相拥有封地,而这种有封地的诸侯一般被称为“君”,同时还拥有自己的在位纪年。公元前330年也是靖郭君相齐元年(“相齐”即齐国的宰相之意)。威宣王更元十九年,也就是靖郭君相齐(出任齐国宰相)第十一年,威宣王去世,湣宣王即位。

湣宣王在位的公元前318年连衡被促成,就是前面讲的苏秦的抗秦连衡(合纵)。第二年苏秦去世,苏代开始走上历史的舞台。

同一时期,燕国也出现了新的动向。燕王哙为了把自己为天下独一无二的大王地位变成仪式化,精心准备营造一个“形式”,其大体纲领是:首先让下臣子之作为宰相执掌大王的政务,大王暂且脱离王位政坛,之后再由宰相把政权转让给太子。而子之自称为文侯,将自己作为周文侯(文公)即周公旦的转世,将来由可堪当成王的人物出任大王。

然而,围绕由谁来继承王位这个问题,朝廷官员分成两派,明争暗斗。曾为太子的王子平与燕文侯子之之间也展开了斗争。公元前314年,燕王哙与燕文侯子之被杀,赵国派遣王子职继承了王位。他就是燕王职(易王)。

一直关注这一动向的齐威宣王,立刻整顿军队,攻打了燕国。易王虽然被杀害,但燕国境内的齐国势力终被赶走,后来由太子平继承了王位(公元前313年)。他就是昭王。

燕昭王立刻着手重建国家。下臣中有个叫郭隗的人,他拜见大王说:“如果您重用我这等无能之辈,能人贤士一定认为至少要比我优秀,从而来归附于您。”这就是非常有名的“先自隗始”的故事。

据传苏秦与燕国子之有亲戚关系。苏秦由于准备在齐国推行的某个政策激怒了湣宣王而被杀。

张仪是苏秦的夙敌。秦惠文王称王更元后十一年(公元前328年)张仪出任秦国宰相(相秦元年),于公元前322年(相秦七年)被罢免宰相一职投奔魏国,成为魏国的宰相(相魏元年),并筹备了由秦惠文王召集的逢泽之会。逢泽之会之后立刻就有抗秦联盟成立,所以公元前317年(相魏六年),张仪又重新回到了秦国(相秦八年。从第八年起重新开始相秦的年代),为瓦解抗秦联盟而奔走于各国之间。

作为靖郭君的儿子出生的孟尝君,就是在上述历史大环境下走上了齐国的政坛,并巩固了自己的地盘。

孟尝君与齐国的陪都

战国时代的领土国家是以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文化地域为母体而成立的。一般情况下这种文化地域非常广袤,其面积可以与韩国以及日本等现代国家的领域规模相当。

就像日本由于历史原因出现了东西两个中心一样,当时每个文化地域都有两三个中心。这些中心作为王都、陪都,在领土国家里也起到了中心作用。

有些城市与这个意义上的王都、陪都不同,例如周为了巩固殷的故居地而建成的军事要点城市—雒邑,对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文化地域,周的王都、陪都分别都是为统治不同文化地域而存在的根据地。周为了进一步震慑山东一带,便封建了鲁国。

就算是相同的陪都,至少应对的传统性地域应该有所不同,可是由于在周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汉语圈,周的做法被视为是理想的“形式”。分别用王都镐京和陪都雒邑来统治支配地的想法,在战国时代的领土国家也得以继承。

由于各领土国家都有多个中心城市,所以各国一般会将其中一个设为王都,在别的中心城市设立一个陪都。史料上也没有清楚记载,可能一般情况下,大王生活在王都内,陪都为宰相封地,不过陪都是由大王派遣的代管之人进行管理,而宰相则留在王都履行自己的职责。

齐国把临淄设成了王都。关于陪都的信息,史料上也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也许是莒城、即墨或薛城中的一个城市。《孟子》中出现“滕之文公”,大概就是指宰相。滕在薛城附近。我觉得十有八九这个人物就是靖郭君。

孟尝君世袭了薛公的爵位。大概是靖郭君时代,作为滕公的支配地之一重建了薛城,并把总部迁移至薛城,而孟尝君也继承了这些。

前面讲述过苏秦的某个政策遭到齐湣宣王的质疑,苏秦与燕文公子之有着亲戚关系。也许苏秦是想让湣宣王接受类似燕国的仪式。当时齐国的宰相是靖郭君,靖郭君的儿子就是孟尝君。当苏秦献计的时候,靖郭君是否已经隐退,这点很难说,不过无论是靖郭君还是孟尝君,势必有一人作为与该仪式相关的宰相而为学者们所议论。

根据各书籍中的内容,我们可以推测齐湣宣王是个疑心极重的人物。向此类人物提出交出政权的建议,简直就是自寻死路。果然,苏秦被湣宣王杀害致死。

公元前298年,三晋即魏、韩及赵三国与齐国联合讨伐秦国,成功地把秦国攻打到函谷关以西。第三年,宋国和中山国也加盟到其中。促成此次“合纵”的功臣就是孟尝君。在前面事件时间表中也明示过发生在公元前284年的事件,秦国顾及此三晋“合纵”,长达十五年都没有跨出函谷关外,这是秦国的国耻大恨。

《战国策·齐策一》中记载了以下的内容。

靖郭君善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刬而类,破吾家。苟而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

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过颐豕视,若是者信反。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

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七日,谢病强辞。靖郭君辞不得,三日而听。

这段史料让我们了解到了孟尝君曾与靖郭君一同侍奉过威宣王,同时也说明了王的陵庙设在多处。

在多处修建王陵庙的原因是,人们期待王的神灵能够保佑国家领域。此类宗庙汉朝时期也有修建。汉王朝在各地修建了用于祭奠汉高祖的宗庙—郡国庙。研究该宗庙的性质也是些非常有趣的事实。靖郭君随着湣宣王的即位一度退出了政坛,但不久就重新回到了宰相的地位。

孟尝君的“合纵”与苏代的“合纵”

孟尝君是于公元前298年组织了三晋“合纵”。这一年也是孟尝君出使秦国却死里逃生回国的一年。回国后他便组织了“合纵”。

周围都强烈反对孟尝君的出使,此事也曾一度险些被取消,结果孟尝君还是按原计划出发了。依据《史记·孟尝君列传》,最终孟尝君陷入了困境,无法回国。然而孟尝君门下有各类人物为其效命。其中包括了小偷(狗盗)。这个小偷偷出了白狐皮袍,让孟尝君献给了秦昭襄王的宠妾燕姬。燕姬为其求情,使得孟尝君逃过了一劫,保住了性命,并且秦王也同意放他们一行回国。但没过多久秦昭襄王就开始后悔,派兵追赶孟尝君,一直到了函谷关。在这紧要关头,又有一门客立了大功。时值深夜,孟尝君的门客中有人学鸡鸣声非常像,于是他便学起鸡鸣,骗过守门官打开城门,使得孟尝君一行成功出城,最终安全回国。就是这一年使得抗秦“合纵”得以成立。“鸡鸣”、“狗盗”一般多指无用武之地的人,这类人孟尝君都能收至门下,甚至还带领这些人出使秦国,可见孟尝君能慧眼识人,非同一般。

公元前289年,苏代促成了“合纵”。苏代的此次“合纵”得到了孟尝君的大力支持。由于湣宣王开始怀疑孟尝君,所以孟尝君为了躲避风头逃了出来。苏代原本是受秦王之意,准备让秦、齐两国联手组织连衡,但苏代听说秦国启用他人而怠慢自己,同时又有孟尝君的提议,所以便促成了除齐国之外的五国联盟。孟尝君也给他提供了帮助。

齐国攻打宋国的时候,孟尝君早已离开了齐国。齐湣宣王发动讨伐宋国,与其说是在孟尝君不在齐国的状态下进行的,还不如说是在孟尝君逃亡到那些谴责攻打宋国行径的国家时进行的。这一点所产生的影响非常深远。真可谓有识人慧眼的孟尝君碰到了毫无用人才能的湣宣王。没有看人的眼力,其实也就是搞不清状况、进行错误的判断。一个人肩负着治理国家的重任,却没有看人的眼力,不仅毁灭了自己,还把国家推向了灭亡的深渊。说得讽刺一点,从为确保自身安危的角度,视孟尝君为危险人物这件事情本身或许并没有错误。然而,没能让孟尝君作为臣子,充分发挥其非凡的才能,这一点却导致了一国的灭亡。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bjzm/17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