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三国原来是这样——孙权和群臣的博弈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11:24:09 0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实际上就是三个人的江湖:喜羊羊诸葛亮、美羊羊关羽,以及灰太狼曹操。慢羊羊刘备作为蜀汉开国君主,实际上也没在罗贯中笔下捞到多少戏份,有些本该刘备出演的戏份,都被匀给诸葛亮和关羽,甚至是沸羊羊张飞了。

但不管怎么说,刘备还算是领衔主演,在演义中依然属于一线角色,不算吃亏。要说《三国演义》中最大的黄金配角,不是刘备,而是同样鼎足三分、偏霸一方的懒羊羊孙权。

“三国”,顾名思义,少了孙权的吴国,还能称为三国吗?可惜历史就是这么莫名其妙,虽然孙权的蛋糕做得比刘备、曹操都大,但无论是正史中,还是演义里,“三国”都是魏蜀争霸、东吴搅局的格局,孙权成为跑龙套的了。这对孙权来说,确实有些不太公平。

孙权是东吴政权发展壮大的关键人物,他短于开创,强于守成。但不可否认的是,要论个人魅力,且不说曹操和刘备、诸葛亮这些外人,就是在东吴内部比较,孙权也远不如孙策和周瑜。孙权不是偶像派,但这不能说孙权没实力,实力派和偶像派的区别也只在于镁光灯下的次数。

在对孙权各色各样的评价中,也许他的哥哥孙策说的那句名言最为贴切,后人对孙权的了解肯定不如孙策。孙策在临死前指出了他和弟弟的优劣,“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换句通俗的话讲,孙策是军界精英,天生就该上战场的,而孙权是政界精英,命里注定要吃官场饭的。

孙权是汉末三国时代少有的寿星,活了七十一岁,比曹操、刘备都高寿。关于孙权的统治时间,有三种算法,第一种是从公元229年孙权称帝算起,共二十四年;第二种是从公元222年孙权受曹丕封为吴王算起,共三十一年;第三种是从公元200年孙权接替哥哥孙策主政江东算起,共五十三年。

孙权的运气比曹操、刘备都要好,江山是哥哥铁血打出来的,从这层意义上来讲,孙权是守成令主,不是开国雄主。孙权有许多缺点,但他最大的缺点就是气局不够雄,缺乏一股雄心壮志,这点孙权比不过孙策。

曹操和刘备的统一战略非常明晰,他们从始至终都在为自己的统一战略服务。孙权的统一战略相对曹刘来说比较模糊,说孙权不想统一也不客观,但孙权的统一行动更多的是一种纸面上的游戏,喊喊口号而已。有时甚至连口号都懒得喊,只想守着一亩三分地,做个快乐的土财主。

孙权自己不思进取,也难怪罗贯中会无视他,《三国演义》实际上是一部《魏蜀争霸》,孙权只是个黄金配角。在三国的战略格局中,魏蜀像两个秤盘,孙吴像一只重重的砝码,偏于魏,蜀吃紧;偏于蜀,魏吃紧。

当然,配角也不是好当的,没有相当扎实的舞台功底,也是很难胜任的。孙权这点做得很好,他缺乏战略远见,注定不能成为开拓性帝王。不过孙权是个战术高手,他适合做具体的事务,这点曹操和刘备都似乎比不过孙权细致。孙权有许多战术上的长处,其中最大的优点是会用人,也就是孙策所说“举贤任能,各尽其心”。

之前我们讲过了三国另两大巨头曹操和刘备的用人方式,曹操、刘备都是从基层搏杀出来的,曹刘和追随他们打江山的一线人才感情很深,这点不多介绍了。

孙权则是另外一个情况,东吴的江山是孙策开创的,江东官场一线人物有许多都是孙策时代甚至是孙坚时代的老资格,孙权对他们来说是个小字辈。这种关系决定了孙权天生在这些老一辈面前就要矮一头,用人的方式是仰视角度,而不是曹操的俯视角度。

这里先把东吴官场重要人物的出场时间做一个归整(截止于孙权中期),以便大家阅读下文:

孙坚时代

文官系统:白板

武官系统:程普、韩当、黄盖、朱治、芮祉

孙策时代

文官系统:张昭、张纮、顾雍、秦松、虞翻、陆绩、胡综

武官系统:周瑜、太史慈、朱然、吕范、邓当、吕蒙、贺齐、芮良、芮玄、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操、凌统

孙权时代

文官系统:诸葛瑾、严畯、程秉、薛琮、刘基、张温、骆统、吾粲、是仪、吴范

武官系统:鲁肃、陆逊、朱桓、全琮、吕岱、潘濬、徐盛、潘璋

从这个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手上的牌面,可能要比曹操那边稍逊些,但远强于刘备(早期)。孙权也确实会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源,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孙权的能力不用怀疑,像程普、张昭、周瑜这样的老资格都对孙权俯首帖耳,可见孙权的能力是得到官场一线公认的。

用人和买菜其实是一个道理,都有保鲜期和过质期,极少有例外,不过是保鲜期的时间长短而已。曹操和荀彧是公认君明臣贤的组合,曹操也视荀彧为肱股心腹,结果后来二人翻了脸。刘备和诸葛亮也是如此,如果法正不早死,蜀汉政坛的NO.1还不知道是谁呢。

孙权也没有逃脱这个怪圈,关于从完美结合到产生分裂的这个标界点,如果说曹操的标界点是荀彧反对他称魏公,刘备的标界点是法正的强势介入,孙权的标界点就是赤壁之战前,张昭等文官系统坚决投降的观点,对孙权造成的强烈刺激。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曹操率大军席卷而至赤壁。曹操写信给孙权,要和孙权“会猎于东南”,实际上是敦促孙权早点投降。在对曹操的态度上,东吴的武官系统基本上同仇敌忾,要和曹操决一死战。而文官系统则苦劝孙权投降,代表人物就是张昭。

孙权的本意是不想投降的,但他慑于曹操强大的武力威胁,一直在痛苦地犹豫。幸好鲁肃、周瑜从孙权的个人待遇上以及吴魏实力对比上开导孙权,再加上诸葛亮的煽风点火,孙权这才下定决心,联合刘备,武力抗曹。

孙权对张昭等篾片清客的丑陋表现非常的厌恶,骂他们“各顾妻子,挟持私虑”。孙权随后在高层会议上拔刀砍桌子,喝道:“谁他××再叽叽歪歪地劝孤投降曹老瞒,别怪老子翻脸不认人!”实际上这话就是说给张昭、秦松这些铁杆投降派听的。

虽然赤壁之战后,孙权并没有追究张昭这些人的投降罪,但孙权在骨子里已经对张昭丝毫没有好感了。只不过张昭作为东吴官场的头牌人物,孙权还想榨干张昭的剩余价值,让张昭做一个政治花瓶,撑撑场面。

表面上孙权对张昭毕恭毕敬,跟干儿子差不多,张昭敢公开指责孙权做错事。但一旦涉及政治利益,孙权坚持自己对张昭的政治打压,坚决不重用张昭。

文官系统的最高职务是丞相,孙权在黄武元年(公元222年)被曹丕封为吴王,有资格开府拜相了,百官就推荐张昭当丞相。如果从官场资历来说,张昭比任何人都有资格当选,不过孙权却不同意让张昭做丞相。

孙权对张昭毫不留情面,他的理由是:“方今多事,职统者责重,非所以优之也。”意思是现在乱世多事,丞相的人选必须有能力帮助我处理军国大事,而不是找一个政治花瓶。孙权放弃了张昭,而让当时的二线角色孙邵入围。

几年后,也就是黄武四年(公元225年),孙邵病故,丞相的位子又空缺了。看来张昭在官场上的人脉非常广,这次东吴百官又再次联名推荐张昭,这下看你孙权没借口可找了吧。

孙权还是不给张昭面子,向众人暗示张昭心胸狭窄,“所言不从,怨咎将兴”。孙权再次抛弃了张昭,改任太常顾雍为相。张昭知道孙权依然对自己当初劝他降曹心怀忌恨,什么怕麻烦自己、为人性刚,都不过是孙权的借口。

在孙权的内心深处,他永远无法原谅张昭在赤壁之战前对他造成的感情伤害,只要有机会,孙权就会当众给张昭难堪,出这口恶气。孙权在建国称帝的时候(黄龙元年,公元229年),设宴招待百官。

张昭一直改不了上杆子拍马的老毛病,又想拍孙权的马屁。还没等张昭动嘴,孙权冷不丁来了一句:“如张公(赤壁迎曹)之计,今已乞食矣。”弄得张昭面红耳赤,好不难堪。看到张昭难堪,孙权的心里肯定笑开了花。

坚决不用张昭为丞相,是孙权用人的一个不公开的政治底线,因为当年张昭押错了宝,这不过是他应该受到的(来自孙权的)报复。其实东吴官场的丞相一职,相对于主管蜀汉军政的诸葛亮来说,是个荣誉性的虚职,东吴的丞相不过是个大号的三公。

以张昭在官场和士林中的阅历,无论他当不当这个虚位丞相,张昭都是东吴官场和士林当之无愧的NO.1,顾雍的分量远远不如张昭。张昭未必就稀罕这个丞相位子,但孙权对张昭的忌恨,却让张昭感到非常的不爽。

赤壁之战前的劝降,是张昭对不起孙权,但张昭自认给孙家兄弟做了一辈子的牛马,没有功劳,也还有苦劳。张昭是个欺软怕硬的主,他对曹操可以奴颜婢膝,但对孙权,张昭还是敢硬顶的。

孙权和张昭之间最有名的一场战争,发生在吴嘉禾二年(公元233年),盘踞在辽东的军阀公孙渊跨海来使,向孙权称臣。好大喜功的孙权兴奋得不得了,派使节跨海赴辽东,准备和公孙渊结成反魏同盟。

关于这次公孙渊称臣,东吴群臣又犯了胆小怕事的毛病,生怕因此得罪了强大的曹魏。以张昭、顾雍为首,东吴群臣一拥而上,劝孙权不要上公孙渊的当,咱们没来由替公孙渊背黑锅。

孙权已经走火入魔了,根本听不进劝,后来张昭把孙权给说急了,恼羞成怒的孙权拔刀出鞘,指着张昭的鼻子骂:“江东人士,入宫拜我,出门拜君,我已经够给你面子了。每次我做点什么事情,张公都要跳出来捣乱,我已经忍你很久了!”

张昭知道孙权还没有忘记赤壁的那场仇恨,张昭在孙权幕下吃了二十多年的官饭,对付孙权这个愣头青不在话下。张昭不知道是演技高超呢,还是真情所致,张昭提到了孙权的母亲吴氏在临死前将孙权托付给他的往事,张昭当众老泪纵横,孙权也被张昭感动了,扔了刀,对着张昭号啕痛哭。

但感情是感情,政治是政治,一码归一码,孙权在礼数上对张昭当亲爹一样供养着,但就是不听他的。张昭因为孙权听不进劝,已经在家装病了。张昭这时也在气头上,孙权自己做错了事,就应该谦虚一点。

孙权进入中晚年以来,脾气极坏,一听张昭不给他面子,气头上的孙权命人用黄土将张昭宅子的门给封死。孙权气咻咻地想:老不死的,看谁能耗得过谁!张昭看来是下决心和孙权死扛到底了,也让家人用土从门里封死,老夫还真不信能败在你这个碧眼小儿手上。

孙权还是派人去辽东勾结公孙渊,结果公孙渊盘算了魏吴的实力对比,感觉孙权并不可靠,就把孙权给卖了,吞了吴国送来的礼物。消息传到江东,孙权仿佛被公孙渊当众狠狠扇了几个大嘴巴,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孙权这才意识到张昭当初劝自己是正确的,孙权还不想和张昭的关系闹僵,孙权亲自来到张府宅外,大声叫喊请张昭开门。张昭推说自己有病不能上朝,请皇帝回吧,老臣就不出门远送了。

看到张昭这么不给面子,孙权的火暴脾气又上来了,让人放火烧门,看谁能扛过谁?当然这是在假烧,真把张昭烧成烤鸭了,顾雍他们还敢给自己卖命吗?

这场著名的“塞门之战”,是孙权和张昭几十年恩恩怨怨的总爆发,眼看局势不可收场,张昭的儿子们将老爹强行架出门。孙权知道戏该收场了,对着张昭又是一番鬼哭狼嚎,然后用小车载着胡须花白的张昭向宫里驶去,两个老男人的背景渐渐模糊……

对于这场奇怪的战争,晋人习凿齿站在君主本位论的基础上,对张昭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习凿齿认为张昭这是在演戏,有意给自己脸上贴金,不无道理。但问题并不是出在张昭这里,孙权才是这场闹剧的根源所在。

当初孙策说孙权“举贤任能,各尽其心”没错,以前的孙权确实礼贤下士,但人都是会变的。其实我们在偷袭荆州得手之前看到的那个孙权,并不是真正的孙权。偷袭荆州得手后,那个骄傲狂悖、果于杀戮的暴君,才是真正的孙权。

在孙权执政早期,东吴官场到处都是锦瑟和谐的温馨场面,文尽其智、武尽其勇。张昭主内政,周瑜主外政,周瑜死后,鲁肃依然是一个合格的继任者。但鲁肃的死,应该是孙权性格发生重大转变的前奏。

孙权一直不认同鲁肃割让荆州与刘备,吴蜀联合抗魏的战略构想,只是出于对鲁肃的敬重,孙权一直和鲁肃打马虎眼,就这样不阴不阳地撑着。不过在公元217年鲁肃病死后,孙权就从战术上否定了鲁肃正确的战略构想。两年后,孙权偷袭荆州得手,做了一个快乐的土财主。

得到荆州后,孙权的事业达到了最鼎盛的时期,但这同时也是孙权人格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期。陈寿批评孙权“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更多的是指孙权的中老年时期,年轻时代的孙权可不是这样的。

在三国三大领袖中,孙权是和群臣爆发战争最多的一位,曹操只和荀彧交过火,刘备更多是和诸葛亮发生心理暗战。孙权的火暴脾气决定了东吴百官几乎都成了他潜在的敌人,成天打打骂骂,东吴官场一地鸡毛。

孙权在东吴官场上有两个最著名的敌人,一个是上面讲过的张昭,另一个是虞翻。虞翻和张昭一样,都是江东士林的一线名士,而且虞翻的资历并不比张昭逊色多少,也是孙策时代的老资格。

虞翻是东吴士林中少见的侠儒,虞翻不仅善使矛枪,而且一日能步行二百里,属于文武全才。虞翻什么都好,唯独他的脾气一直惹人诟病,实在太火暴了。孙权这样的驴脾气,虞翻都看不上眼,可见虞翻狂到了何种程度。

虞翻是个直筒子脾气,向来是有一不说二,他没少在孙权面前给孙权添恶心,“(虞)翻数犯颜谏争(于孙权)”。结果惹得孙权很不高兴,将虞翻下放到地方上一个小县,好好反省去吧。

虽然孙权后来又将虞翻调回了身边,但虞翻的驴脾气一直没改过来,照样见谁骂谁。孙权偷袭荆州得手后,释放了被关羽关押的曹魏名将于禁,因为这时孙权和曹操是暂时的结盟关系,所以孙权对于禁还是非常客气的。

这本来没有虞翻什么事,但虞翻就是想出风头,一边骂于禁没骨气,一边要拿鞭子抽于禁。于禁再怎么没骨气,也轮不到你虞翻充好汉。当初张昭劝孙权投降曹操,也没见虞翻拿鞭子抽张昭,典型的小人得志,丑态百出,让人鄙视。

虞翻随后又在孙权举行的宴会上公然羞辱于禁,惹得孙权极为不高兴。孙权还要利用于禁来巩固他和曹操的同盟关系,因为随后刘备必须要倾蜀之兵来夺荆州。但如果因为虞翻的胡闹,而影响了自己的联魏抗蜀的大局,孙权能恨死虞翻。

但虞翻喜欢出风头的毛病一直没有改掉,有次孙权在宫里举办宴会,文武百官欢笑宴饮。孙权借着酒兴,起身给大臣们敬酒,别人都毕恭毕敬地起身接酒。虞翻可能是喝醉了,不想再喝了,趴在地上假装醉酒,张牙舞爪的没少出洋相。

孙权真以为虞翻醉了,就回到座上,哪知道他刚回头,虞翻就嬉皮笑脸地回到了位子上,继续吃喝。孙权一看就急了,丫的这不是有意驳我面子吗?我已经忍你很久了!孙权头脑一热,拔剑就要当众杀死虞翻,要不是大司农刘基死死抱住孙权,苦苦相劝,虞翻的小命早就没了。

虞翻再怎么二百五,也是官场上的一线重臣,而且是海内名士,杀了他,对孙权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孙权也就不再和虞翻计较,但不久后虞翻再次跳出来给孙权捣乱,最终孙权忍无可忍,将虞翻赶到了交州,从此虞翻在交州过了十几年的谪居生活,再也没有回到江东。

孙权每次见到虞翻,二人都跟斗眼鸡似的,扑棱着翅膀厮咬起来。可当虞翻从孙权身边消失之后,孙权似乎总感觉少了些什么。是不是真爱一个人,最好的试验就是把这个人从自己的生活中抽走,让时间来证明这份感情是真纯还是假纯,一试就灵。

孙权终于意识到,他对虞翻是有真感情的。虽然他从此再也没有见过虞翻,但在孙权心里,虞翻似乎一直没有远离,每想到虞翻,孙权都感觉非常的愧疚。

最后孙权终于良心发现,念起了虞翻的好,派人去交州寻找虞翻的下落,这时距虞翻被赶出江东,已经过去了十六年。而虞翻在吴嘉禾二年(公元233年)的时候,就在交州寿终正寝了。

虞翻被流放交州的十几年里,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是孙权的马仔,每逢吴国发生大事,虞翻总想尽臣子的一番赤诚。只是上次孙权要拔剑杀他的阴影,在虞翻心里已经扎下了根,虞翻每想到这事都感觉后怕,“欲谏不敢”。

虞翻是江东最著名的狂徒,像他这样的人物,都被孙权给整得畏首畏尾,孙权真够厉害的。客观来说,虞翻虽然脾气不好,但终究是个诤臣,有句老话说得好:“家有诤子不败家,国有诤臣不亡国。”虞翻就像是一盆凉水,孙权什么时候头脑发热,虞翻这盆凉水可以浇到孙权头上,帮助孙权保持冷静。

可以说虞翻是东吴唯一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诤臣,张昭不完全算是,而陆逊、诸葛恪又都是统筹全局的方面大员,不是虞翻这种类型的。孙权损失了虞翻,从某种意义来说,远比陆逊之死给孙权造成的损失更大。

虞翻是个优秀的谏臣,虞翻被驱逐出朝廷后,在孙权身边得宠用事的是吕壹——一个刻薄宵小。虽然当时东吴的权力架构是文有顾雍主内,武有陆逊主外,但吕壹实际上才是东吴政坛的头牌。

吕壹的权力非常大,史称“举罪纠奸,纤介必闻,重以深案丑诬,毁短大臣,排陷无辜”。顾雍这样的国宝级重臣都没少喝吕壹的洗脚水,更不用说其他大臣了。当然,吕壹其实只是孙权养的一条官场斗犬,吕壹做的这些坏事,哪桩哪件没有孙权的授意在前?不然吕壹敢玩火吗?

吕壹得势的时候,虞翻可能已经被谪居交州了,不然以虞翻的火暴脾气,不当众扇吕壹的耳光才怪。也就是顾雍这样的老好人,能忍受得住孙权这号不按常理出牌的。如果黄皓早生几十年,在刘备的授意下,给诸葛亮添恶心,不知道诸葛亮会是个什么心情。

顾雍和张昭、虞翻一样,都是江东士林的一线名士,但顾雍的性格与张虞二人完全不是一个类型的。张昭、虞翻都是属螃蟹的,眼睛长在脑门上的主,横着走路。而顾雍却非常的谦恭,行事极为低调,不张扬,是东吴官场上难得的老好人。

顾雍在历史上的形象比较模糊,感觉就是一个政治花瓶,除了被孙权拎出来装点官场外,别无长处。其实不是这样,顾雍是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和张昭、虞翻从来没有在基层锻炼过相比,顾雍有着相当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这也是孙权为什么选择顾雍为相的原因之一。

史称顾雍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当上了合肥长(县令),这一年是公元187年或公元188年,这资历在东吴官场是非常老的。从派系上讲,顾雍也是孙权的嫡系人马,孙权刚主政江东时的正式官衔是会稽太守,但真正管理会稽的却是顾雍。

顾雍的治政能力很强,在会稽任内,顾雍“讨除寇贼,郡界宁静,吏民归服”。几年后顾雍离开地方,来到东吴权力核心层,孙权非常器重顾雍,视为左右臂。

顾雍应该是了解孙权为人的,“伴君如伴虎”,别看今天孙权和你勾肩搭背,明天说翻脸就敢捅你刀子。顾雍的为官哲学,说得雅一点,就是“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说得俗一点就是装傻充愣,千万别在孙权面前逞英雄,老虎的忍耐度是有限的。

顾雍的政治生涯平静如水,没有什么大起大伏。也许是顾雍内向的性格使然,顾雍和孙权纠结了几十年,从来没见顾雍因为什么事情和孙权红过脸。

每次孙权举办宴会,顾雍虽然都在座,但顾雍每次都像尊泥菩萨一样,面无表情地坐着。顾雍从来不喝酒,他只闷头叨菜吃,丝毫起不到调节现场气氛的作用。

这还不算,顾雍不喝酒,也不喜欢看到别人耍酒疯,谁要是当着孙权的面耍酒疯,别怪顾雍现场给他难堪。孙权是个野猴子性格,喜欢上蹿下跳、吱哇乱叫,顾雍这么压制酒会气氛,让孙权非常不满,说了句:“顾公在坐,使人不乐。”

顾雍不是虞翻,虞翻给孙权添恶心,孙权就敢拿剑要虞翻的小命。但对于顾雍,孙权除了尊重,还是尊重,毫无办法。孙权在战略上是个浅见者,但在政治上,孙权大事还是能拎得清的。

顾雍不仅是东吴文官系统的头牌,最重要的是顾雍在江东士林中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顾雍的背后站着江东的士大夫阶层,他们是孙权维护统治的两大基石之一(另一为武将集团),孙权再不喜欢顾雍闷倒驴的性格,但也不因为这个和顾雍过不去。说得确切些,是和自己过不去。

东吴的权力格局与曹魏、蜀汉有着明显的区别,如果说曹魏是集体决策制、蜀汉是诸葛亮一超独大制,东吴就是双头鹰格局。说得通俗一些,东吴权力分配就是孙权主内政,四大巨头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主军事。

东吴的军界首脑因四人的相继病故而发生变化,但东吴的政界首脑一直就是孙权本人。从孙权时代一开始,东吴就是这种“君主内、将主外”的权力分配格局,只不过刚开始几年,孙权经验尚浅,由张昭代行几年政界首脑职责而已。

在这种权力分配格局下,东吴丞相的职能明显地被弱化了,孙权本人的治政能力非常强,所以并不需要顾雍起到诸葛亮那样的作用。从某种角度来讲,顾雍也是一只政治花瓶。但和张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一样,顾雍这只花瓶是非常实用的,可以“堵漏补缺”。

顾雍当了十九年的丞相,基本上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动作,顾雍“星味”不足,但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孙权之所以敢于抛弃张昭,就是相信顾雍的治政能力,不然孙权也不会轻易冒险。

孙权对顾雍的使用实际上是东吴内政具体用人选择上的调整,并没有触及东吴“君主内、将主外”权力格局的核心。上面我们讲了,东吴是四大军界巨头和孙权平分权力的局面,这才是东吴权力分配的核心问题所在。

四大军界巨头在孙权时代具体的执外政时间如下:

周瑜: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至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

鲁肃: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至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

吕蒙: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至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

陆逊:从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至吴赤乌八年(公元245年)

从上面这个简表,我们可以看出,周瑜和鲁肃是东吴正式建国前的两大军事主管,而吕蒙在四大巨头中的地位最弱,是个过渡性角色。陆逊主管东吴军政的时间最长,长达二十三年。可以这么说,孙权时代的中后期,东吴官场,实际上就是孙权和陆逊的权力游戏。

陆逊在东吴军政两界的地位不用多说,自吕蒙死后,陆逊是东吴官场上的真正头牌花旦,张昭、顾雍都要比陆逊低一头。无论是白衣渡江袭荆州,还是夷陵放火败蜀军,陆逊的功劳都是实打实的。

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陆逊率领的吴军西线兵团在夷陵大败蜀军后,他就一直驻扎在荆州,替孙权守住西大门。这时的东吴实际上是由扬州朝廷和荆州朝廷组成的,孙权负责扬州(江东本部),陆逊打理荆州。

荆州对孙权来说是西线命脉,一旦荆州被蜀汉或曹魏夺回,江东本部就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这是孙权无论如何都承受不起的代价。孙权把事关身家性命的荆州交给陆逊,是孙权没有选择的选择。当时除了陆逊,东吴军界没有谁比陆逊更有资格守荆州了。

孙权和陆逊的政治蜜月期相对较长,直到陆逊临死前一年,就是吴赤乌七年(公元244年),孙权封陆逊为丞相,正式成为东吴官场的NO.1。但让意气风发的陆逊做梦也想不到的是,就在他的仕途达到最顶峰的时候,灾难正悄悄地向他靠近……

陆逊即将面临的这场灾难,实际上也是孙权的灾难。说得严重一些,是东吴历史上空前的政治灾难,直接导致了东吴政权由稳定向混乱、由清明到残暴、由兴盛到灭亡的转变。

这场政治灾难的总导演,就是孙权本人。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23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