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沙场飞将

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在五丈原驻兵,和司马懿对峙?

历史大观园 沙场飞将 2021-12-09 00:10:04 0 诸葛亮

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这是历史的魅力,一起来研究下“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在五丈原驻兵,和司马懿对峙?”的话题,感受历史的心境。

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在五丈原驻兵,和司马懿对峙?

司马懿率郭淮、胡遵、周当等部随后也赶到了,也扎下营垒,隔渭河与蜀汉对峙。

雍州刺史郭淮认为,诸葛亮必然会去争夺北原,应当先占据(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郭淮的意见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或许大家认为诸葛亮的攻击重点要么是郿县,要么是长安,反正应该在东边,不会盲目渡过渭河往西去。

郭淮继续分析道:“如果诸葛亮渡过渭河占有北原,就会在北山地区连成一片,从而断绝关中与陇中的通道,使汉夷各族震动,使我方处于不利的地位。”

司马懿想了想,认为郭淮说得有理,就命他率所部进屯北原。郭淮率军赶到,立即开挖壕堑,还没等挖好,蜀军的一支主力就赶到了,由于有先到之利,郭淮指挥魏军将蜀军击退。

诸葛亮确实看到了北原的重要性,无奈被郭淮抢先了一步,于是他改变策略,让一部分蜀军向西面佯动,继续做出大举西进的姿态,而其实想夺取的,是战略要地阳遂。

阳遂这个地名已失考,“遂”通“燧”,可能是魏军设在渭河沿线的一处重要营垒,位置应在蜀汉大营的东面。

魏将普遍认为,诸葛亮攻击的目标是西围,这个地名也无考,之前诸葛亮第四次出祁山,曾分兵王平让他占据南围,它们意思也许不是固定的地名,是以方位划分的营垒名称,相当于魏军的西大营。

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在五丈原驻兵,和司马懿对峙?

郭淮又不同意这种判断,他的理由是蜀军突然制造声势说要向西面攻击(盛兵西行)有点不合常理,可能是佯动,敌人的目标不在西面而是东面,具体说就是阳遂。

郭淮的建议再次得到司马懿的支持,于是司马懿命郭淮和胡遵率兵赶赴阳遂。蜀兵果然来攻,由于魏军早有准备,攻击无法得手,退去。

初战不利,给诸葛亮出了道难题,他决定也不往西,也不往东,就地屯兵。

诸葛亮让人查探哪里适合十万大军扎营,很快就找到了一处合适的地方,这里距南原不远,也在渭河的南岸,名叫五丈原。

关中很多地方称原,如著名的白鹿原,“原”通“塬”,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

这种地势适合于扎营,因为四面不是深沟就是峭壁,利于防守。不过,在这样的地方扎营,必须解决好水源问题,一旦断水,后果不堪设想。

五丈原也是一块高出周边的台地,当时属郿县以东的武功县,如今属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现在它的具体位置在县城以南20公里处,算是八百里秦川的最西端,背倚秦岭大山,面前是渭水。

诸葛亮之所以选择这里扎营,不仅因为其南北皆有阻隔,利于防守,而且这个地方东西也有深沟,是天然形成的壕堑。

当地人传说,当年秦二世胡亥某年秋初的西巡,在此看到一股旋风刮起五丈高,形成奇观,挥笔写下“五丈秋风原”,此地因而得名。

不过,还有另外几种说法。一是说这块四面皆有阻隔的天然台地平均高度为汉代的50丈,所以称为“五十丈原”,简称“五丈原”;二是说五丈原的形状如葫芦,两头大,中部窄,其最窄处仅5丈,故称五丈原;三是说五丈原地形像汉代五铢钱的“五”字,原来叫作五状原,后误传为五丈原。

总之,诸葛亮率大军驻扎之前,这里就叫五丈原了。

诸葛亮到达五丈原后,曾写给孙吴全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骠骑大将军)步骘的一封信,介绍了五丈原的一些情况。

诸葛亮在这封信中写道:“我不久前把部队驻扎在五丈原,五丈原在武功县城以西十里,武功县城以东十多里是马冢山,那里地势很高,不便攻取,所以就留下来(有高势,攻之不便,是以留耳)。”

从这封信可以知道,诸葛亮选择在五丈原扎营,还有一个原因是暂时无法攻下马冢山。武功县在郿县以东,诸葛亮率蜀军主力离开南原向东面来了。

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在五丈原驻兵,和司马懿对峙?

诸葛亮在军情如此紧张的情况下给步骘写信,说明他很重视蜀吴之间的军事配合,通过信件随时沟通双方的情况。相信这样的信件应该还有不少,只是保存下来的只有写给步骘的这一封。

陆逊担任孙吴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上大将军),负责孙吴全境的军务,他离开江陵后,孙权把防守吴蜀边境一带的军政事务交给了步骘,让他以骠骑大将军的身份督师于西陵,与蜀汉距离最近,来往也最密切。诸葛亮给他写信,也许考虑的是他现在的职守,也许是通过他向孙权报告情况。

蜀军离开南原时,司马懿曾分析说:“诸葛亮如果勇猛,就会出武功,沿着南山向东,如果上五丈原,那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了(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

看来,司马懿担心的是诸葛亮率蜀军主力不管不顾地往东攻击,如果蜀军停下来,他倒不担心。

这时候,秦朗率领的两万人马已经赶到,魏明帝改任秦朗为征蜀护军,所部受司马懿节制。秦朗还带来了魏明帝的谕示,魏明帝认为蜀军属于远途作战,他们必然希望速战速决(侨军远寇,利在急战),所以让司马懿不要急于求战,坚守营垒,以挫其锋,如果敌人不得进,停留太久粮食就会吃完,必然会撤退,等他撤退的时候追击,这才是十拿九稳的策略(虏略无所获,则必走;走而追之,全胜之道也)

这也正是司马懿一贯坚持的作战原则,那就是拖,直到把敌人拖垮为止。上一次在祁山,他已经试过蜀军的战斗力,他发现这支部队人数虽然处下风,骑兵的比重也不多,但训练相当有素,野战经验十分丰富,能攻能守,交起手来一定会吃大亏。

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在五丈原驻兵,和司马懿对峙?

司马懿完全不担心拖不过蜀军,诸葛亮在汉中备战了三年,这三年里他在关中也没闲着,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尤其是大修水利,已积蓄下足够吃的粮食,即使不从关内调粮,他这里也足够吃。

司马懿原先担心的是,魏军将领急于求战,有的人未必理解拖是一种战术,而视为胆小不敢战,做他们的工作非常棘手。

秦朗带来了魏明帝的谕示,这让司马懿心里有底多了。

众将提出,不如在渭水北岸以逸待劳,等待蜀军进攻,这一点司马懿倒不同意,因为武功附近的渭水南岸一带有大片耕田,人口也较多,如果放手让蜀军一一占领,那蜀军的粮食就会得到大量补充。

所以,司马懿对众将说:“这一带的百姓都在渭河南岸聚居,这是非争不可的!”

司马懿率魏军主力渡过渭水,来到五丈原附近,背靠渭水也扎下营垒,形成对峙。

不过,司马懿也有失算的时候。

扎下营垒后,司马懿对众将说:“诸葛亮现在果然已经上了五丈原,下一步他将渡过渭水。”

司马懿让部将周当率一部人马驻扎在阳遂附近,形成诱饵,想等蜀军来攻时从后面包抄。

但几天过去了,蜀军都没有任何行动,司马懿自我解围道:“从这个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目标是夺取渭水南岸的原地,而不是阳遂。”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scfj/1196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