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历史悬案

巴人王朝为何湮没?神秘的巴蜀古国文明

历史大观园 历史悬案 2020-05-25 20:17:30 0 徐福

四川古称巴蜀,“巴”指川东,“蜀”特指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今天的四川简称蜀,“蜀”是象形文字。《说文解字》称“蜀,葵中虫也。”说它是桑树中的虫,也就是蚕,这些象形字中有很多都像是长着大大眼睛的蚕。传说中第一代蜀王名叫蚕丛,最大的功绩就是教民种桑养蚕,正因为这样,后人爱戴他、崇拜他、敬仰他,尊奉他为蚕桑纺织业的鼻祖之一。而蚕丛又有“纵目”的异相特征,因此“蜀”字很可能就起源于对蚕丛形象的客观描绘,而“蜀”也成为一个族名、国名、地名被流传下来。历史上一直认为巴蜀地区偏居西南一隅,是一片蛮夷之地,建国前人们还相信“蜀无礼乐,无文字”的说法。但建国后的考古工作证明,四川地区在古代的时候并不是毫无礼仪的荒夷之地,它的文明和中原文明一样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明中的一“元”。它与中原文明有什么联系呢?三星堆怪异的铜像、人高挂陡崖的悬棺等等也是那么有力地吸引着世人的眼睛。我们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地走进这个曾经辉煌的古老国度呢?

巴蜀古国的考古发掘

大家都知道,四川在秦朝后被称为“天府之国”,说是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改变了以前四川地区有水则涝、无水则旱的局面。那么是不是以前这个地方就穷苦不堪呢?成都市的几处发掘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成都的十二桥遗址在1958年底、1986~1987年经过两次发掘,在商代的地层内,发现了大型木结构建筑遗址,房顶、梁架、墙体、桩基、地梁等,基本保存完好。大型地梁式宫殿建筑与小型干栏式建筑浑然一体,错落有致,分布面积为1.5万平方米以上。在以十二桥遗址为中心南北延伸的数千米,还发现多处商周时期古遗址,它们的规模和形制与十二桥相同,应该是成都这个总遗址的不同组成部分。这么大的建筑规模和成熟的建筑艺术说明在商周之际的成都已是一个相当发达的地区。

2001年2月以来在成都市金沙村发现商代晚期至春秋时期的大型遗址,年代当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分布范围约3平方千米,遗址内有明显的规划迹象,各部分的功能有不同的区域划分,每一处都有一定的布局结构。在这里出土了大量的精美文物,其中包括金器40余件、青铜器700余件、玉器900余件、石器近300件等计2000余件,还发现大批象牙和数以万计的陶器、陶片等。大量的物品和成熟的城市建设理念从不同的角度说明这个地区的经济已经发展的不同凡响。墓葬的奢华程度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成都市商业街在2000年8月至2001年1月发掘的墓葬中,有一处被确定为蜀王开明氏王朝晚期(约相当于战国早期偏晚)的大型多棺合葬的船棺、独木棺墓葬,墓坑长30.5米,宽20.3米,面积达620平方米,墓坑中现存船棺、独木棺葬具17具。船棺规模、形制宏大,最大的一具长达18.8米,为其他地区所未见。随葬品虽被盗过,仍出土陶器103件、 铜器20件以及漆、木器153件等。并且遗迹显示,墓葬之上还应该有布局规整的地面建筑。

如果说这些还不足以说明古巴蜀国和中原一样礼乐并重的话,我们同样可以从考古工作者那里找到证据。四川新都战国木椁墓:1953年到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成都北郊清理了一座大型土台,这个土台残高10米,台底103.6米见方,最上层31.6米见方,为三级四方形土台。关于土台的年代,开始定为西周到战国。后经过研究,认为这个土台始建年代应该是商代。关于土台性质,一般认为是集会、观望和祀典的场所,或古蜀国巫觋通天地的神坛,即大型礼仪中心。

1980年在四川新都发掘了一座战国早、中期之际的大型带斜坡墓道的土坑木椁墓,椁内分出棺室和8个边箱,棺具为独木棺,椁室出土青铜器188件,青铜器多5件成组或2件成组,显示出特殊的礼制。作为古代文明重要标志的乐器在巴蜀大地上也有发现,1972年在重庆涪陵小田溪战国土坑墓就出土了14件一组的错金编钟。另外不少器物上的宴乐图案中也常有针对乐器和歌舞的描绘。

至于巴蜀古国有没有自己的文字这个问题,考古工作者给出的答案也是肯定的。20世纪70年代他们在四川的郫县发现两件带有铭文的青铜戈,在新都发掘出一件有铭文的青铜戈,1973年在重庆万县发现一件有铭文青铜戈,1959年在湖南常德26号战国墓出土一件巴蜀铭文青铜戈,这些青铜戈上的文字似汉字而非汉字,为确证巴蜀有文字提供了重要的物证。1979~1980年在四川省青川清理82座土坑墓时发现了400多件器物更有说服力,从其中出土的秦武王时在巴蜀推行田律的木牍看,这批墓的年代为战国中期和晚期。同时出土的漆器上有刻划文字,既有汉字,又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符号,这些符号与汉字夹杂在一起,为巴蜀符号确属文字提供了坚实依据。

从以上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得知,古巴蜀国至少在秦以前就出现了相当发达的文明。那么这些文明的起源又在哪里呢?它是怎么传播和发展的呢?它与中原的文明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面对人类好奇的追问,滔滔的江水、巍巍的青山都沉寂无言。

巴人王朝为何湮没

提起“巴人”也许会让人感到陌生,但只要想起四川一带又称“巴蜀”和“阳春白雪,下里巴人”这一著名典故,可能头脑中会有这样一种朦胧印象——巴人不就是居住于我国西南的古老民族吗?是不是喜欢浑身涂上油彩,头戴羽毛,跳奇怪舞蹈?也许你还会有落后、蛮荒的感觉。其实这种印象是不完全对的,神秘的巴人早在公元前十几世纪就有可以与中原强大的商王朝相媲美的青铜文明。巴人祖先和黄帝是同一支,还是独立地创造长江文明的源头?曾经极其辉煌的巴国社会生活状态怎么样,最终又为何湮没?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猜测。

巴人起源于湖北清江下游长阳的武落钟离山。巴人为夺取盐业资源曾与以盐水神女为代表的某个母系民族展开争战,并赢得了战争。这是巴人与盐的第一次结合。其后,“巴盐”与“盐巴”在三峡一带上演了一场横贯数千年的大剧。巴人领袖廪君战胜盐水神女后,在清江边(清江古称夷水)建筑夷城,建立了巴王国。这是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巴人建立的第一个巴国。巴人以虎为图腾,好鬼神,实行祖先崇拜,廪君则是他们最伟大的祖先。在以后的历史中,巴国的军队参加了周武王伐纣的联盟军,成为前锋部队,戴着百兽面具,跳着“巴渝舞”冲锋陷阵,打败了殷商军队。战后巴人受封子国。这就是《华阳国志》中所称的“巴子”、“巴子国”。此后,巴国在楚国和秦国两大强国的夹缝中艰难求存,节节退守,终被秦国所灭。

对于巴国的文明,有人说是同黄河文明并列的长江文明的源头。巴人在湖北的生活有个漫长发展过程,独自由原始氏族形成众多部落,再到后来组成5个核心部落“巴、樊、覃、相、郑”,他们在很长的时间里平等相处、无君臣之分。当各部落不断壮大,终于到了需要一个君主统领联盟的时候——“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廪君胜出,成为巴人领袖,由于团结,从此强盛起来。而后在长期的发展中,迁入四川,在险山恶水中,独自产生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

在迄今发现的巴人的许多文物上,都有着被专家们称之为“巴蜀图语”的刻画符号,动物的、植物的、人物的,造像奇特,这些古怪的印痕,这究竟是发源于巴人原始的艺术灵性,还是大自然神秘莫测的烙印?是装饰品还是占星术?至今仍是一个难以破译的悬念。不过可以肯定这是巴人的精神文化创造,是否是早期的文字呢?史学界一度曾认为巴国只是个好斗的邦国,但却发掘出了“礼乐”用的编钟,显示了巴国具有完整的礼乐制度,而且采用高超的饰金银工艺。出土文物中还有造型奇异的随葬兵器、柳叶形的青铜剑、荷包形的青铜钺。巴国还有独特的生活方式、风俗,如至今让人迷惑不解的“船葬”和“悬棺”。巴人确实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化,虽然最后被秦所灭,但早在灭亡的8个世纪前就与西周并流,共同汇入华夏文明的发展轨道。

但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巴人在廪君一统部落前就与中原黄帝关系紧密,巴人与中原华夏属同一来源,甚至认为是黄帝所统率众多部落中的一支。而且,与巴人并称的蜀国,据说和“夏”同出于黄帝之孙颛顼。巴国出土的大量精美青铜竟然与千里之远,被“蜀道难,难以上青天”的高山深谷相隔绝的殷商青铜器有完全相同的样式。因此巴国的文化并不是完全自生,而是与中原文明“本是同根生”。巴人与周代有关系比较明确,但是否与黄帝、夏、商有关系还是个谜。

关于巴国的另一个未解之谜是巴人为何突然失踪了,在历史中变得毫无音讯。十数万巴人神奇失踪之谜,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苦苦追寻,试图找出谜底,但都难得其解。

有人说,巴国被秦军灭后,其人口也被全部坑杀,这种说法也许更多是基于秦军的残暴和坑杀赵军20万之说上的猜测。

有人说,巴国人在灭国后,除死伤外都大规模迁移了。最近陕西商州地区考古专家在探寻商州900多个神秘洞窟起源时,又有了失踪巴人的惊人发现。据了解,商州发现的神秘洞窟均面山、临水,故每每进洞,须越过湍急的河流。洞内呈长方形,四壁平整,人工开凿痕迹明显。就目前已知的巴人习性而言,神秘洞窟的本身就与巴人在川生活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又发现了船棺葬的残存物,而且还有一些巴人文物相继出土。这些文物与三峡地区出土的巴人文物几乎如出一辙,其器具上的符号也惊人的一致。于是有人产生了一个大胆的猜想:一度失踪的巴人是否像陶渊明《桃花源》所描述的那样,为躲避战乱而隐居起来?神秘洞窟莫非是已经消失了的古代巴人的桃花源?

第三种说法是巴人并没有失踪,也没有离开本土,他们就是现在土家族的人祖先。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专家们利用DNA遗传技术试图分析古代巴人和今天土家族的关系,多次对三峡和清江流域一带的土家族人的血液和悬崖峭壁上的骨骸进行了基因对比实验。后来史料上之所以不见巴人,是因为巴国不存在了,也就没有人称呼巴人,而他们的后裔依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形成土家族。考察土家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与遥远的巴人的确很相似。不过这种说法也没有得到公认。

奇异的巴人王朝曾有过血与火的历史,在史书记载上无一不是与战争相关联,这是个伟大的王国,还有太多的谜没有解开,让我们暂时无法进一步窥探他们的奋斗历程。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lsxa/241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