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历史悬案

成吉思汗陵墓悬案,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仅是衣冠冢吗?

历史大观园 历史悬案 2020-05-26 21:24:47 0 徐福

元太祖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姓勃儿只斤,乞颜氏,蒙古人。他出生于群雄争霸、杀伐不已的12世纪,凭借着高超的军事才能,逐步消灭了蒙古草原上的各方势力,于1206年统一了蒙古各部,并建立蒙古国,成为蒙古草原最高的统治者。他还率领强悍的蒙古骑兵横扫亚欧大陆,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征服者。

他的作为不但让当时的整个世界震惊,也让后人赞叹不已,美国《华盛顿邮报》评价其“最完美地将人性的文明与野蛮两个极端集于一身,至今还未找到一位比成吉思汗更为合适的人选”。就在人们感叹这位叱咤风云的草原英雄的丰功伟绩的同时,不免心生遗憾,因为他的真正陵墓至今没人知道在什么地方。无数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试图解开这一历史之谜,却屡屡失败。

神秘的丧葬仪式

据史书上记载,1226年,成吉思汗以抗命之罪领兵亲征西夏。经过所向披靡的一系列征战,同年12月蒙古军包围了西夏都城中兴府(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到次年6月,在强大的蒙古军围攻下,加之中兴府地面发生了大地震,西夏军民抵抗意志尽失,西夏灭亡在即。然而,就在西夏灭亡前夕,成吉思汗这位叱咤风云的伟大征服者,也和所有人一样无法征服死亡,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这次出征前,成吉思汗就已感到身体不适,但是由于西夏使者的出言不逊,大大激怒了他,便愤而前往。这时西夏天气炎热,年老体衰的成吉思汗终生征战,已很疲劳,加之又染上了斑疹伤寒,病情日趋严重。弥留之际的他,让儿子窝阔台继承汗位,号令天下,并让诸子立下了拥护窝阔台继承汗位的文书。临死前,他又对窝阔台、拖雷以及诸大将嘱咐了深思熟虑的灭金方略(窝阔台遵循这一方略于1234年灭掉了金国),并特别叮嘱他们,他死后先不要为他发丧举哀,以免让敌人知道他已经死去。

根据成吉思汗的遗命,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军秘不发丧,将装有成吉思汗遗体的棺木用毡子裹起来,秘密放到用12头犍牛拉着的大车上运往葬地(成吉思汗之死还有另外几种说法,这里不再详述)。为了不走漏半点风声,送遗体的灵车,沿途所遇,不管男女老幼,全部杀死。实际上这也合着一种古老的风俗,为死者寻找其在阴间的奴仆。尤其是当西夏国王带领众臣打开城门向蒙古军投降时,蒙古士兵如恶狼般扑上去,将人统统杀尽,把整座都城夷为平地。蒙古兵在杀死这些人的同时,还杀死这些人的牛马牲畜,边杀边说:“到阴间侍奉我主去吧!”因此,沿途所遇人畜均成为刀下之鬼,彻底杜绝了走漏风声。

等到灵车运到位于克鲁伦河上游的皇家大营后,成吉思汗去世的消息才得以公布。成吉思汗的灵柩被轮流放进各个斡儿朵(斡儿朵是成吉思汗生前的宫帐或行宫,也是其主要妻室所居之宫)。诸亲王、公主和主要将领得到拖雷发出的讣告后,立即从这个庞大帝国的各地前来奔丧,哭泣着向灵柩告别,据说远道者走了三个月才赶到。

另据传说,蒙古军曾征发2500名工匠为成吉思汗陵建造陵墓,完工之后,800名士兵将所有工匠集中在秘密处杀死,然后,这800名士兵也被全部处死。所以,成吉思汗墓到底在何处就彻底地成了“天字号”的机密。

除此之外,成吉思汗(后来的蒙古大汗,元朝皇帝等都是)密葬后的处理方式也是他的陵墓不知所踪的一个原因。据说,蒙古诸汗下葬后,会驱驰庞大的马群在其葬地来回狂奔,扫灭痕迹,然后派重兵守卫,方圆数十里内均为禁地,不准任何人靠近。等到来年草木丛生,人马散去,根本无法辨认墓葬所在。关于此点,《蒙古秘史》上就有记载:蒙古皇族下葬后,先用几百匹战马将墓上的地表踏平,再在上面种草植树,而后派人长期守陵,直到地表不露任何痕迹方可离开。南宋彭大雅撰写的《黑鞑事略》则记述:“其墓无冢,以马践蹂,使平如平地。若忒没真(铁木真)墓,则插矢以为垣(阔逾三十里),逻骑以为卫。”就是说成吉思汗墓的周围插箭矢为墙,围成了一个方圆三十里的禁区,设有骑兵守卫。

1246年来到蒙古的罗马教廷使节就这样描述:“他们秘密地到空旷地方去,在那里他们把草和地上的一切东西移开,挖一个大坑,在这个坑的边缘,他们挖一个地下墓穴”,放入死者后,“他们把墓穴前面的大坑填平,把草仍然覆盖在上面,恢复原来的样子,因此以后没有人能够发现这个地点。”蒙古伊利汗国(拖雷之子建立)波斯史学家拉施特在《史集》中记载:守卫成吉思汗墓地的是蒙古兀良哈部的一个千户。还说成吉思汗下葬的当年,“野地上长起了无数树木和青草,如今那里森林茂密,已无法通过,最初那棵树和他的埋葬地已经辨认不出了。甚至守护那个地方的老守林人,也找不到通到那里去的路了。”另据元末叶子奇的《草木子》记载,成吉思汗下葬后,除马匹踏平墓地外,为便于日后能找到墓地,“国制不起坟陇,葬毕,以万马柔之使平。杀骆驼子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欲祭时,则以所杀骆驼之母为导,视其踯躅悲鸣之处,则知葬所矣。”就是说在成吉思汗的坟上,面对着一头母驼,杀死了一只驼羔,将羔血撒于其上,并派骑兵守墓。待到第二年春天小草长出以后,墓地与其他地方毫无二致,无法分辨出墓地所在,守墓的士兵这时才撤去。

成吉思汗的后代想念他的时候,就让被杀驼羔的母驼引路,如果母驼久在一个地方徘徊、哀叫,就说明这个地方就是陵墓所在地。

那么,成吉思汗为什么要实行如此诡秘残酷的密葬方式呢?这与成吉思汗残酷的征战和蒙古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有关。首先,成吉思汗清楚地知道,无数生前不可一世的统治者,其身后的坟墓往往遭到肆无忌惮的破坏,盗墓者或者是因为攫取墓中的财宝,或者是一种政治上的仇视。那么,作为杀戮无数的残酷征服者,成吉思汗有着无数的仇敌,为了免遭如此厄运,选择秘葬理所当然。其次,蒙古族早期信奉的萨满教认为,生命是生、死、再生的过程,人只是自然界的一分子,死后回归自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且人间万物都有灵和灵魂,人的灵魂藏在人的血和骨中,所以特别重视对血和骨的保存。人死后秘密埋葬,避免后人对其尸骨的干扰,是对死者生前灵魂的尊重。再者,依据蒙古族的风俗,他们认为祭奠人主要是祭灵魂,不是祭尸骨。人将死时,他们的最后一口气——灵魂将会离开人体而依附到附近的驼毛上。因此,他们一方面秘葬人的肉体,以免被侵扰;另一方面,大张旗鼓地祭祀帝王依附在驼毛上的灵魂。由此人死后埋葬遗体的所在并不是后代祭祀的中心,也就没必要留下标记。当然这也与蒙古人长期从事牧业,没有固定的所在有着密切的联系。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不仅成吉思汗,包括以后的蒙古贵族和元朝皇帝,从来不建高大宏伟的陵墓,均实行秘葬,并且帝王陵寝的埋葬地点不立标志、不公布、不记录在案。这种“其坟无冢”,有墓无坟的丧葬方式,正是秘葬的具体体现。后世有关墓址的许多记录,多是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附会,与事实的真相可能相距甚远,加之年代久远,寻找成吉思汗墓显得异常艰难,这也正是成吉思汗的陵墓成为千古之谜的主要原因。

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仅是衣冠冢吗

说到这里,难免有人会产生疑问,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草原中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境内明明坐落着著名的成吉思汗陵,蒙古人对其视为圣地,每年都要举办隆重的大祭仪式,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这里为什么不是成吉思汗的葬地呢?它与成吉思汗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据介绍,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史称“八白室”。按一般的说法,这里并非成吉思汗的墓葬地,而只是成吉思汗和他的六位夫人,还有儿子拖雷及其夫人的衣冠冢。上面已经有所叙述,由于蒙古贵族有死后秘葬、不留坟冢的习俗,埋葬地点不为人知,无从祭祀。蒙古族为了纪念自己最伟大的领袖,在漠北高原最早建立了成吉思汗陵寝——八白室(八座可以移动的白色蒙古包),收集成吉思汗遗物供奉。《蒙古源流》中是这样记载的:“因不能请出金身,遂造长陵共仰庇护。于彼处建白屋八间,在阿勒台山阴,哈岱山阳之谔特克地方建立陵寝,号为索多博克达大明成吉思汗。其名遂流传至今云。”从这一记载看,“八白室”建成后,很长时间内并无固定的地点,大致是在阿尔泰山和肯特山之间的高原上随着蒙古族的迁徙而移动。后来,到了清朝初年,左翼中旗的札萨克额璘臣被封为多罗郡王以后,才把“八白室”迁到了他的封地“郡王旗”之内。“八白室”所在的地方遂命名为伊金霍洛,意思就是帝王陵墓(主人的陵园)。

自从额璘臣担任盟长把八白室迁到这里以后,虽然后来又多次更换盟长,但成吉思汗陵的位置从未更动过,现在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1954年,特别新建了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陵殿。那么,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是否就是衣冠冢那么简单呢?据中国最后一代蒙古王爷奇忠义介绍(他也是成吉思汗的第34代嫡孙),成吉思汗陵不只是衣冠冢这么简单,它实际上更具有不寻常的含义。奇忠义老人曾担任过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现鄂尔多斯市)副盟长,几年前才从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职务上退休。他介绍说:“外人不知道,位于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很重要,并不仅仅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成吉思汗的灵棺中有很多秘密。记得1954年大祭灵时,曾开过棺,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亲眼看过,里面确实有部分人骨。”他还说:“从蒙古人的习俗和过去信奉的萨满教讲,祭奠先人主要是祭灵魂,不是祭尸骨。

按照蒙古民族的习惯,人将死时,他的最后一口气——灵魂将离开人体而依附到附近的驼毛上。根据史料记载,吸收成吉思汗先祖最后一口气的驼毛,几百年来就收藏于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从奇忠义老人的叙述可以看到,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可能保存有成吉思汗的尸骨和负载着成吉思汗灵魂的驼毛(以萨满教的观点)。从蒙古族的信仰来看,这里无疑就是成吉思汗的灵魂之所,在蒙古人民心目中也自然具有非同寻常的特殊意义,就如同基督徒之于圣城耶路撒冷一般。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lsxa/248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