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沙场飞将

曹操死后究竟葬于何处?为什么会留下“曹操疑冢”之谜?

历史大观园 沙场飞将 2021-11-27 22:27:47 0 曹操

也许,历史不是你认为是那样的就是那样的。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当事人为什么会这么做?这个事件是如何发展出来的。这篇文章“曹操死后究竟葬于何处?为什么会留下“曹操疑冢”之谜?”或许能够给您答案。

曹操死后究竟葬于何处?为什么会留下“曹操疑冢”之谜?

曹操死后葬于高陵,其位置在邺县城西的高岗上。

然而,以后朝代几经更迭,邺县兴而复衰,又过了200多年,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杨坚将邺城彻底摧毁,并再也没有重建。再加上其地临近漳河,随着漳河不断改道,城池及主要标志物荡然无存。

今天再到曹魏邺城旧址,唯一明显的地面遗迹是一座土台,它就是三台之一的金凤台,千百年来的风吹雨淋使其高度和规制已远不如从前,当年空中楼阁的盛景已被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土丘所代替,上面也不可能再现上百间屋宇的辉煌。

曹操的高陵更是如此,随着地表建筑的彻底消失,到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确认它的具体位置。

其实也不只是今天,至少在800年前,人们似乎已经找不到曹操墓的位置了,北宋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有一首诗叫《将次相州》,其中提到了“曹操疑冢”。

曹操死后究竟葬于何处?为什么会留下“曹操疑冢”之谜?

这首诗写道:

青山如浪入漳州,

铜雀台西八九丘。

蝼蚁往还空垄亩,

骐麟埋没几春秋。

功名盖世知谁是,

气力回天到此休。

何必地中余故物,

魏公诸子分衣裘。

王安石把曹操比喻为“骐麟”,这是一个很新鲜的说法。诗中“八九丘”为何意,他没有交代。南宋诗人李壁给王安石诗做过注释,他在“八九丘”一词下做注,认为它指的就是“曹操疑冢”。

也许这是“曹操疑冢”第一次被提出,此时距曹操去世已将近1000年。此后,“曹操疑冢”的说法影响越来越广,南宋诗人范成大奉旨出使金国,路过漳河也写了一首怀古的诗,题目叫《七十二冢》,所指更为具体。

曹操死后究竟葬于何处?为什么会留下“曹操疑冢”之谜?

这首诗写道:

一棺何用冢如林,

谁复如公负此心。

闻说北人为封土,

世间随事有知音。

范成大担心大家看不明白,专门给这首诗作了一个注:“七十二冢在讲武城外,就是曹操疑冢。森然弥望,北方金人经常来这里扫墓添土(北人比常增封之)。”

这说明,到范成大时期,关于“曹操疑冢”已经越传越广,而且基本形成共识其数量为72个。

此后,关于“曹操疑冢”的故事传播得更广泛,不仅民间传说、戏剧曲艺中经常提及,在文人墨客的凭吊怀古之作里,大多也都将其视为正史加以评伐或歌咏。

“曹操疑冢”也被清人蒲松龄写进《聊斋志异》中,该书有一篇《曹操冢》,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许城外有河水汹涌,近崖深暗。盛夏时有人在河里洗澡,忽然像被刀斧砍了一样,尸断浮出;后来又有一个人也是这样。大家都很惊讶。地方官听到,派人把上游的闸关上,让河水流干,这才看见崖下有个深洞,中间有转轮,轮上排列利刃如霜。拿掉轮子,中有块小石碑,都是汉代篆字。仔细看,是曹孟德的墓。后来破棺散骨,殉葬的金银财宝也都被大家拿走了。

曹操死后究竟葬于何处?为什么会留下“曹操疑冢”之谜?

这大概是关于“曹操疑冢”最离奇的故事了,说曹操把墓设计在了流水之下。

蒲松龄还以“异史氏”的名义发表了评论,他说:“有人写诗‘尽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尸’,可又怎么知道曹操的尸身是不是在这七十二个墓里?曹操真是奸诈啊,然而千余年后腐朽的骨头不保,使这些诈术又有什么用呢?唉,曹操的智慧,正是曹操的愚蠢啊(呜呼,瞒之智正瞒之愚也)!”

蒲松龄不是历史学家,想必他也只是把这件事看成民间传说来看待,《聊斋志异》记录的大都是蒲松龄从社会上收集来的传说故事,这则故事说明关于“曹操疑冢”的说法,到明清时期已经家喻户晓,结合当时的一些戏曲以及文人笔记小说来看,关于“曹操疑冢”也有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版本。

关于“曹操疑冢”的存在,似乎可以成为定论了。

然而,有一个基本事实无法忽视:关于“曹操疑冢”的说法只是宋代以后才被提起,宋代以前的人们从没怀疑过曹操墓的真假。

作为曹操政治遗产的继承人,曹丕也是曹操丧事的主要办理者,他曾写了哀策文,其中写道:

卜葬既从,大隧既通。

漫漫长夜,窈窈玄宫。

有晦无明,曷有所穷。

卤簿既整,三官骈罗。

前驱建旗,方相执戈。

弃此宫庭,陟彼山阿。

意思是:在正式下葬之前进行了卜筮,宽阔的墓道通向墓室。墓室里如漫漫长夜,又如幽幽深宫,没有光明,没有尽头,多么令人悲伤呀!参加丧仪的人们已整齐站好,天、地、水三官也排列整齐,前面是高高举起的旗帜,中间还有人手执长戈。从现在起,先王将离开宫廷,到达被安葬的山岗。

曹操死后究竟葬于何处?为什么会留下“曹操疑冢”之谜?

也参加了曹操安葬仪式的曹植写过一篇诔文,相当于悼词,在这篇长达600多字的祭文中,曹植更为详细地记录了曹操安葬的情况,其中写道:

既即榇宫,躬御缀衣。

玺不存身,唯绋是荷。

明器无饰,陶素是嘉。

既次西陵,幽闺启路。

群臣奉迎,我王安厝。

窈窕玄宇,三光不晰。

幽闼一扃,尊灵永蛰。

意思是:将要入葬时,穿的还是平时的衣服,印信没有带到身上,只带了印章上的丝带。陪葬用品也没有什么华美的,最值钱的只是素色的陶器。灵柩到达西陵,墓门慢慢打开,群臣送迎,我王就这样安葬了。在幽暗的墓室里,没有日月星辰之光,墓门落下来了,至尊的魏王将永远生活在里面。

从曹丕和曹植这两位亲历者的记述来看,曹操的安葬活动是公开的,也是盛大的,曹丕和曹植不仅知道曹操被安葬的确切位置,他们都曾亲自到墓室里查看过。

曹操死后究竟葬于何处?为什么会留下“曹操疑冢”之谜?

亲眼看见过曹操遗嘱原件的晋人陆机生于曹操去世后40年,他的弟弟陆云亲自到邺县参观过铜雀三台,他写给哥哥陆机的两封信至今仍保存着,其中谈到此次邺县之行所见所闻。

陆云在一封信中写道,他登上了三台,发现上面的房屋正在毁坏,其中一个台上还有曹操当年储藏的10万斤煤(石墨),陆云临走还拿了点,并送给陆机一些做纪念。

这时候距离曹操去世已80多年,曹魏政权已灰飞烟灭,铜雀三台尚在,但游人已经能随便上去参观了。陆云没有提到他是否瞻仰过曹操的高陵,但如果高陵位置是个谜的话,想必他也会多说几句吧。

又过了100多年,南朝诗人谢朓来参观过邺城故址及曹操的高陵,写下了几首吊怀诗,其中写道“郁郁西陵树,讵闻歌吹声”,那时候曹操墓的位置应该是众所周知的。其后,还有不少学者、诗人先后来到这里参观、瞻仰,留下了一些诗文。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即曹操去世420多年后,另一位历史伟人李世民亲征高丽,大军路过邺城故址,一向对曹操推崇备至的李世民亲自撰写了祭文在曹操墓前祭奠,这篇祭文至今保存着。

其后,宋之问、王勃张说、高适、刘长卿、李白、岑参、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温庭筠、罗隐、陆龟蒙等唐代诗人,或者亲自来过邺都旧址,或者写过与铜雀台、曹操墓有关的诗作,但没有一个人提到过“曹操疑冢”问题。

可见,这个问题本来是不存在的,是宋代以后人们虚拟出来的,原因与历史上对曹操评价的变化有关。

在宋代以前,曹操的形象基本上是正面的。提到曹操,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一个英雄,公开崇拜曹操也不会被大家非议。

但是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以后,曹操的形象突然发生逆转。有人认为这与南宋偏安于江南的政治格局不无关系,涉及谁是历史正统的问题,曹操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变了,由英雄成了奸雄,“曹操疑冢”也就出现了。

所以,“曹操疑冢”是一个文化现象、历史现象,而不是一个考古学上的问题。

曹操死后究竟葬于何处?为什么会留下“曹操疑冢”之谜?

现在的邺城故址以西漳河沿岸不知从何时起确实出现过一片古墓群,也为宋元之后来此凭吊的文人就“曹操疑冢”的联想增加了证据。但考古证实,这些被认为是“曹操疑冢”的陵墓只是东魏、北齐皇室与贵族的墓葬群,1956年河北省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时将它们冠以“曹操七十二疑冢”,1992年国务院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将其正式更名为“北朝墓群”。

总的来说,曹操墓就是一个普通的帝王陵墓,曹操生前并没想把它搞得那么神秘,他死后的长达数百年时间里这个问题也都是清楚的。曹操墓最终成为一个“疑案”,一方面缘于历史的变迁,原址地貌的巨大变化,另一方面缘于曹操历史形象的变化,是人们通过各种传说、臆断、演绎的结果。

不过,类似“曹操疑冢”这样的疑案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对于历史之河的走向,它无关紧要。

曹操死了,一个时代结束了,这才是重要的。

从曹操丢失汉中到刘备丢失荆州,再到曹操之死,这些大事一件接一件发生,令人目不暇接。

尤其是荆州事件不断升级,最终以关羽被杀收场,标志着以往传统意义上的孙刘联盟看起来已无法继续下去了。过去“二弱”联合起来尚能抗“一强”,现在孙权似乎变得越来越强了,而且站在了曹操一边,这让刘备瞬间跌入深渊。

对刘备而言,“一弱”能否对“二强”呢?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刘备究竟该怎么办……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scfj/1210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