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元文明

历史解析——经野

历史大观园 宋元文明 2020-07-24 12:53:49 0


人口统计和赋税定额,编户和移民,族群聚合和分离,这些都显示出,国家通过设计各种程序和机制来登记和控制国境内的每一个臣民。这种控制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有一套自上而下、各行政单位彼此勾连的体系,其触角一直延伸到乡村,深入每一户家庭,最底层单位的官员亦由中央任命。没有哪个人的生活能超然于国家单位之外——至少这是该体系的目的。

元代承继了宋代的一整套地方政区单位,明代又进一步简化并固定下来。明代县以下分6个以上的乡,乡以下分为约12个都,都以下再分为数十个图(北方称社、屯),另外,根据不同地区人口密度大小,在这些层级间还会设立其他的区划单位,从而形成了一个更为精细的体系。图已是一个足够小的单位了——元代50户为1图,明代百户为1图——基本相当于一个自然村的规模,至少在理想情况上如此。在这一空间结构的基础上,洪武十四年(1381),明代政府推行了一套名为“里甲”的户口登记制度。10户为1甲,10甲为1里。在1里之内,选出10户最殷实的人家,负责主持各种活动、收缴赋税,这10户便是所谓的图,至少在理论上如此。这一由国家主持的体系遍及帝国上下。没有一户人家可以豁免于这一体系之外,并且在明初时确实如此。

国家将每户家庭、每个有劳动能力的成年男子、每一块可以征税的田地都登记在册。登记户口的是黄册,登记田地的是流水簿——顾名思义,没有一寸田地能逃脱登记。

正如明代政府希望将每个人都落实在自己的行政体系中,它也同样希望丈量清楚每一块可耕种的土地。如陆容在自己的笔记中所言,丈量出准确的田地数据,“最是善政”。一个国家能否实现公正,端看赋税是否合理;而赋税是否合理,端看赋税标准是否一视同仁。“若委托得人,奉公丈量,见顷亩实数,使多余亏欠各得明白,则余者不至暗损贫寒,欠者不至虚陪粮税。”实际上,丈量田地并非易事。以刚正不阿闻名于世的官员海瑞(1514—1587)曾据自己在嘉靖三十七年到三十九年(1558—1560)任县官时的经历写成一部官箴书,在其中明白开列出丈田则例。第一,在测绘丈田地图时,应首先依据日升日落的方位,在纸上标定东西南北坐标,切不可采用旧时图画;第二,丈量务求精确,在阴天方向不明时测量的数据,一定要在日出之日再行勘合;第三,测量的方法必须前后一致。海瑞还提供了许多其他方面的实用建议,比如,量山时要如何从不同视角画清山界。均平丈量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如此则经界正、苦乐均,而争讼息矣”。

但是人们在现实中常常有意回避海瑞所树立的典范,出现有田者无税,无田者反当重差的现象,尤其是在负责量田的官吏可以被收买的时候。万历八年(1580),兢兢业业的内阁首辅张居正(1525—1582)决心彻底整顿这一弊政。他下令各县重新丈量田地。此举恐怕并非出于正义感,而是为了增加岁赋,但两者的效果是相同的。他下令“天下清丈田粮,寸土不遗”。在下一个大造之年——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还没来得及亲眼看到自己所求的信息就溘然辞世,他梦寐以求的覆盖明朝全舆、寸土不遗漏的行政网络也未能完成。

幅员仍然是个问题。国家是这样大,不可能将每个地方置于中央的直接监管之下。然而,中央集权又势在必行,断不会容许皇权旁落或地方政府便宜行事。但实际上,恐怕不唯如此,且绝非特例。饶是如此,明代官员还是在重重矛盾中理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设计出了一个前工业化国家所能获得的最彻底的行政控制系统。

<meta charset="UTF-8"> <link href="../styles/000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link href="../styles/0010.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ywm/2803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