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南北悲歌——拓跋焘的西征北讨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08 17:09:44 0

此次魏宋大战,魏国以强攻的方式拿下了黄河南岸的三座重镇,进而控制了宋国的司、兖、豫等州,魏、宋两国的边境线即从黄河南移到了项城、湖陆、东阳一线,虽然没能达到尽收淮北之地的预期目的,却也算战果颇丰。

但,拓跋嗣却因为驰骋各地,路途劳顿,旧病复发,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拓跋嗣的身体本来就不好,他没有吸取父亲身体垮掉的教训,为了强健身体,反听信佞人之言,大量服用“五石散”,这次御驾亲征,奔波劳累,病情转重,公元423年年底,终于不治身亡,享年三十二,庙号太宗。

拓跋嗣在位十五年,礼敬儒生,谦虚好学,喜治经史,隆基固本,内和外缉,称得上是一位仁厚的守成之主。

早在两年前,拓跋嗣就预感到自己寿数不永,曾忧心忡忡地与崔浩密语说:“朕身患恶疾,弥年不愈,一旦有什么三长两短,诸子年少,该如何是好?卿其为我思身后之计!”

崔浩一面安慰,一面帮他规划,说:“陛下春秋富盛,这种小病,一定能愈。但若一定要听听微臣的愚见,则臣便斗胆说几句不一定合适的话。我大魏建国,就因为不重视立储问题,致使出现了拓跋绍之乱,几乎倾覆。现在我们亟待要做的就是早立太子,遴选贤明的公卿做太子的老师,让陛下您左右亲信的大臣做其宾客和朋友,早日培养他处理国家大事的能力,在京师可以主持朝政,出京可以统率军队讨伐敌人。这样,陛下您就可以身心悠闲,不必亲自处理政事,在宫中颐养天年。百年之后,国有成主,民有所归,奸佞息望,灾患就无从出现了。如今皇长子拓跋焘,年将十二岁,聪明睿智,性情温和,以长子立为太子,乃是礼制的最高原则,如果一定要等到诸王长大成人,再在他们中间择立太子,那就很可能废长立幼,使天伦倒错,从而招致天下大乱。”

拓跋嗣听从了他的意见,下诏立拓跋焘为皇太子,并让他坐在正殿,处理朝中大事,作为国家的副主,又命长孙嵩、奚斤、安同、崔浩、穆观、丘堆等人共同辅弼太子。他自己则避居西宫,只是时不时悄悄出来,在暗中窥视,观察太子和辅臣如何裁断政事。

由于培养得当,所以拓跋嗣去世,十四岁的太子拓跋焘自然而然地登上大位,政权接管顺利,国内形势稳定,丝毫没有因为国主驾崩出现动荡和不安。

拓跋焘,即历史上武功赫赫的魏太武皇帝。

说来也怪,拓跋嗣本人体弱多病,他的父亲拓跋珪和儿子拓跋焘却身体雄伟,体格健壮,爷孙俩似乎是隔代遗传。无怪乎拓跋焘刚出生落地,拓跋珪抱着他,既奇又悦,由衷赞叹道:“成就我拓跋家基业的,必在这个孩子身上!”

当初,拓跋珪的母亲贺氏抱着五岁的他去投奔姑姥爷刘库仁,姑姥爷刘库仁就抱着他对自己的儿子们说:“兴复洪业,光扬祖宗,必在这孩子身上!”

拓跋珪只是把姑姥爷刘库仁说过的话略做修改,便改用到了孙子身上。

以后的事实证明,无论是姑姥爷刘库仁还是拓跋珪,所说的话都非常准确。

拓跋焘即位,大封群臣,大赦天下,废除禁锢,开仓放赈。

刚刚经历战乱的河南流民便扶老携幼,涌入北魏境内。

这样一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居民就更少了,这就为拓跋焘日后的伐宋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不过,这时的拓跋焘还来不及接过父亲的刀,继续南征,因为,有人来找他的麻烦了。

你拓跋氏不是欺负刘宋国主刘裕新死,就兴冲冲地搞“伐丧”活动吗?

好,现在你拓跋氏的国主也死了,轮到我们柔然人来“伐丧”了。

北方的柔然国主纥升盖听说拓跋嗣去世,新皇登基,便于北魏始光元年(公元424年)集结了六万骑兵杀入云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杀掠吏民,攻陷了北魏在代国时代的旧都盛乐。

拓跋焘血气上涌,自率轻骑,日夜兼程,疾驰三天两夜,直抵云中,要与柔然决战。

纥升盖远远看见魏帝伞盖,便以骑兵从四面围困,层层叠叠,一共围了五十余重。

魏兵将士相顾失色,拓跋焘却意气自若,不以为意。

国主乃是万乘之躯,尚且不把生死当成一回事,你说你一介小兵,还有什么理由害怕?

拓跋焘以他的雍容镇定很快稳住了军心,并提刀在前冲锋。

魏军将士大受鼓舞,纷纷争相杀敌。

柔然铁骑阵脚大乱,大将于陟斤于乱军中被拓跋焘射杀,国主纥升盖见势不妙,掉头就逃。

第二年(晋元嘉二年,公元425年)十一月,拓跋焘又亲自率军,分五路东西并进,越过大漠,直捣柔然腹地,使得纥升盖部落离散,悉数北窜。

此战结束,柔然元气大伤,在相当长时间内无力窥边。

处理了柔然,又轮到拓跋焘发兵“伐丧”了。

这一年(晋元嘉二年,公元425年)九月,恶名昭著的夏国国主赫连勃勃暴死。

远征柔然回来,拓跋焘就召集众臣,商议攻伐夏国。

长孙嵩、长孙翰、奚斤等魏国宗室勋贵们大多将漠北看作自己的固有势力范围,力主继续对柔然用兵,不同意攻打夏国,他们认为只有将柔然彻底消灭,大魏才能免受其扰,才能取得长治久安。

奚斤说:“赫连土著,未能为患。不如先伐柔然,如果能够追到他们,就一绝祸患,一劳永逸;如果追不到,我们则到阴山作一次大狩猎,获取大批禽兽的毛皮骨角来充实军用物资,打仗和打猎两不误,岂不美哉?”

崔浩的见解总是与众不同,他说:“柔然逃起来犹如鸟兽,若发大军追,肯定追不上,若用轻骑突袭,又不足以制敌。而赫连氏土地不过千里,刑罚残暴,人神共愤,还是应该先伐夏国。”

长孙嵩却说:“夏国如果凭城固守,以逸待劳,而柔然乘虚入寇,这可就危险了。”

崔浩看说服不了他们,就说:“从天象上看,西征必胜,天人相应,机不可失。”

拓跋焘西征之意遂决。

夏国的国主并不是赫连勃勃原先所立的太子赫连璝,而是第三子赫连昌。

赫连璝其实长得最像其父,在攻取长安的战役中发挥过很大的作用,奈何赫连勃勃晚年却喜欢上了幼子赫连伦,有了废掉赫连璝另立赫连伦的心思。

赫连璝很恼怒,领了七万兵马前去攻打赫连伦,这种狠劲,就跟赫连勃勃当年袭杀岳父相当。

所以赫连勃勃这老畜生也不阻拦,兴致勃勃地看二子自相残杀。

赫连伦当然不能在父亲的面前示弱,自领三万兵马迎战。

七万打三万,结局如果不出意外,赫连伦算完了。

果然,两军厮杀,赫连伦挂了。

三子赫连昌一看有戏,以平乱为由,带了一万骑兵突然杀出,一举击杀了赫连璝,合并了他的部众,含笑返还都城统万,向人面兽心的父亲赫连勃勃表功。

赫连勃勃不以二子相残而悲,反以赫连昌平乱得胜而喜,当即立赫连昌为太子。

赫连勃勃病死,赫连昌即帝位。

刘宋元嘉二年(公元426年)十月,拓跋焘先派奚斤率四万多大兵突袭蒲阪(今山西永济),自己领数万大军,直取统万城。

到了君子津(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黄河边),气温急骤下降,黄河冰封,拓跋焘自率二万轻骑踏冰渡过黄河,杀往统万城。

赫连昌率兵迎战,大败而回。

北魏军乘机四处出动,抢夺掳掠,斩杀及俘虏夏国军民数万人,缴获牛马十余万头。

拓跋焘觉得天寒地冻,且统万城又高大坚固,不利攻打,就对诸将说:“统万城未可轻得,明年与各位再来攻取。”裹挟当地居民一万余户,凯旋回国。

拓跋焘说话算数,改年夏天,又舍弃辎重,自率轻骑三万倍道先行,再扑统万城。

群臣都劝谏说:“统万城坚,非一朝一夕可以攻克。陛下以轻骑讨伐,万一进不可克,退无所资,如何是好?不如与步兵一道,携带攻城械具一同前往。”

拓跋焘傲然道:“用兵之术,攻城最下;只有万不得已,才会攻城,如果以步兵携攻城械具一起开进,敌人见了,必然惧而坚守。如果我们不能按时攻下,则食尽兵疲,外无所掠,进退无地,陷入窘境。今我以轻骑长驱直抵城下,敌人看我步兵未至,就会掉以轻心,如果我们再装出羸弱不堪的样子,他们一定会经受不起诱惑,出城相攻,如此,我就可以在城外将他们解决了。想想吧,我将士离家二千里,中间隔着黄河,岂不是所谓的‘置之死地而后生’?三万轻骑兵,攻城自然不够,但用来决战,绰绰有余。”

正如拓跋焘所料,赫连昌轻视魏军人少,亲率三万步骑兵出城迎战。

长孙嵩看见夏军战阵严谨,不由心中忐忑,劝拓跋焘暂避锋芒。

拓跋焘道:“我远道而来,担心的就是敌人不出。敌人现已经出来,我若避而不战,岂不是长彼志气,灭己威风?当下之计,我军应诱而歼之。”说完,收众伪遁,引敌追赶。

夏军也不客气,分两翼紧追不舍。

走了五六里,拓跋焘正欲回军拼杀,偏偏天不作美,有风雨从追兵的方向袭来,一时间,飞沙走石,天色大暗。

随军太监赵倪大惊,劝阻拓跋焘说:“如今风雨交加,和我军相逆,冲杀看不清,将士又饥渴,愿陛下摄骑暂避,更待来日。”

崔浩一旁叱道:“这是什么话!我军千里而来,自有制胜之道,一日之中,岂得变易!敌人贪进不止,已无后援。我军只要将精兵隐蔽两边,等敌人追过,便可掩击不意,攻其身后,所谓风向优劣,关键在于人,彼时顺风之势,岂不为我所有?!”

拓跋焘连连称善,将大军分为左右两队,转身与夏军对抗。

毕竟因为逆风,且雨大路滑,拓跋焘还没冲锋,跨下马蹶而坠,几乎被夏国的军卒所抓获。幸好众将士以身捍蔽,决死力战,方才救回拓跋焘一命。

看来,上天是真的不站在北魏的一边。

但拓跋焘不信邪,翻身跳上马背,挥刀冲阵,一刀劈翻了夏国尚书斛黎文,随后又杀死敌人骑兵十多个,虽身中流矢,仍奋击不辍,魏军上下目眦尽裂,均拼死激战,夏军很快崩溃,死伤上万。

赫连昌控制不住败势,狼狈败逃,到了统万城北,因追兵太急,来不及进城,只得带着残兵败将逃往上邽(今甘肃天水)。

天下最为坚固的统万城就这样被拓跋焘轻轻松松地拿下了。

拓跋焘率领大军开进城,俘虏了夏国的亲王、公爵、高级文官、军事将领以及赫连昌的太后、太妃、皇后、嫔妃、姐妹、宫女等数以万计。还缴获马匹三十余万匹,牛羊几百万头,国库中的珍宝、车辆、旌旗以及各种精美的器物,多得不可胜数。

拓跋焘大发感慨:“蕞尔小国,用民如此,安得不亡!”

赫连昌虽然暂时脱逃,但张狂一时的大夏国已接近了尾声。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097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